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在环境侵权损害中,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在加害人,其重要性被削弱。
与一般侵权不同,环境侵权损害中只有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加害人才应承担民事责任。然而,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多因一果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果关系的认定变得极为复杂。具体表现在: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3)项规定,在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加害人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加害人无法证明这一点,就推定其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应承担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根本性地改变了因果关系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因果关系推定与加害人承担举证责任并不一致。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受害人的利益,但手段和最终效果有所不同。因果关系推定并未改变受害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地位,只是改变了证明的程度和法律所采用的因果关系学说。通过改变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从根本上免除了受害人的证明义务,属于全面解决办法。
一般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通常在当时或不久之后就会显现,但环境侵权不同。由于侵权是通过环境这一媒介造成他人损害,环境侵权的损害后果,特别是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后果,常常需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能显现出来。例如,日本在70年代发现的骨痛病,其潜伏期长达十余年。
大型危险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具有广泛性。例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污染事故以及最近发生的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不仅受污染的地域和对象广泛,而且污染危害持续时间长。这些污染事件侵害的民事权益不仅包括人身、财产等物质性损害,还包括精神性的非物质损害。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