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其损害后果具有潜伏性。一般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往往会立即或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而环境侵权行为通过环境作为载体,对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的损害后果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能表现出来。例如,日本70年代发现的骨痛病,其潜伏期长达十余年。
环境污染损害特别是大型危险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其受害地域和对象广泛,污染危害持续时间长。除了对人身、财产等物质性损害外,还包括精神性的非物质损害。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是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在环境侵权中,证明因果关系存在的责任在加害人身上,其重要性被弱化。
在侵权法上,因果关系作为责任构成的必备要件,但在具体判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却显得异常困难。民法上因果关系的学说有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预见说和法规目的说等。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倾向于相当因果关系说,即在环境污染公害案件中,如果在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盖然性联系,则应解释为在法律上存在着因果关系。
在环境污染侵权中,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加害人承担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如果加害人无法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就推定其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应承担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
推定因果关系规则是一种缓解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证明困难的方法。根据这一规则,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中,只要证明企业已经排放了可能危害人身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害的物质,并且公众的人身或财产已在排污后或正在受到损害,就可以推定这种危害是由该排污行为所致。推定因果关系的具体标准是相当因果关系,即在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盖然性联系。
环境污染侵权中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应当改变。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在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加害人承担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这一规定免除了受害人的证明义务,更符合环境保护法律的目的和实质正义理念。
环境污染侵权是指违反环境保护规定,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的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24条的规定,对于造成他人损害的环境污染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环境指的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后经鉴定,鱼、鸭死亡造成原告的经济损失为28720元。8月20日,弋阳县渔政管理局决定三被告赔偿渔业资源损失费1000元。由于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因此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仅为污染环境的行为、损害结果及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
环境侵权中所谓的损害,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通过环境的作用而致他人人身、财产和其它权益损害的后果。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但该要件内容的证明责任在加害人,其作为要件的重要性被弱化。所应注意的是
在一般侵权损害赔偿的诉讼中,原告被害人应当对要件事实承担证实的举证责任。一般说来,被告对其免责事由的证明,不属于举证责任倒置,应属于举证责任的一般分配。比如,《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的关于环境污染和产品责任中的免责事由的举证、高度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