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第一个构成要件是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国家保护环境的规定污染环境的行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并且这个行为违反了国家保护环境的规定。我国有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如果行为人违反了这些规范性文件并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就需要对这个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第二个构成要件是存在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事实。这里的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两种情况。例如,人们因环境污染而染病、死亡,农作物因环境污染而欠收、绝收等。
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第三个构成要件是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意味着损害事实是由行为人实施的污染环境行为所造成的。污染环境行为是原因,损害事实是结果。只有在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尽管对于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实行了无过错责任,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在特定情况下,法律也有例外规定。例如,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2条规定了几种情形,如果完全符合这些情形并且经过及时采取了合理措施仍然无法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那么造成污染的相关责任人将免予承担赔偿责任。这些情形包括战争行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负责灯塔或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其他过失行为。
在一般侵权损害赔偿的诉讼中,原告被害人需要承担证实要件事实(加害行为、损害结果、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加害人过错)的举证责任。而特殊侵权行为则相反。
一般来说,被告对免责事由的证明不属于举证责任倒置,而是属于举证责任的一般分配。例如,《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中关于环境污染和产品责任中的免责事由的举证、高度危险作业中受害人故意的举证、饲养动物致人损害中的过错举证,都是被告对自己有利事实所负担的举证责任,而不是举证责任倒置。
此外,在过错证明上,需要区分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要件事实中的过错和免责事由中的过错。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加害人的过错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个构成要件。如果法律将加害人过错的证明责任倒置给加害人,那么就减轻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加害人可以通过证明受害人或第三方存在过错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从而阻碍了自己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
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虽然加害人的过错不是构成侵权责任的要件,但加害人可以通过证明受害人或第三方存在过错来免责。在这种情况下,加害人对自己有利事实负担举证责任,并没有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因此并不构成举证责任倒置。
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一般侵权行为有所不同。即使侵权人没有过错(例如达到排放标准),只要侵权人排放了污染物并且存在可能的因果关系(只有在侵权人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时才能免责),侵权人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特殊侵权责任,其中大多数是无过错责任,并且也实行了举证责任倒置。因此,特殊侵权责任在举证责任分担问题上与一般侵权责任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由于实行了无过错责任,原告负担举证责任的事项减少,不再需要对被告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二是由于实际上进行了举证责任倒置,被告的举证责任增加,即使是仍以过错为要件的侵权责任,被告也需要对自己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在某些特殊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进一步增加了被告的举证责任。
此外,在特殊侵权责任中,法律通常对免责事由作出了明确规定。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环境污染侵权的抗辩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过错和战争行为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最后,建议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