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赔偿责任是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导致他人的人身权或财产权受到侵害,并由此产生的民事法律责任。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则主要包括《民法通则》中的民事侵权责任规定、《侵权责任法》的基本规定、以及《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项法律的相关规定,同时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务院环保部门的法律解释。这些规定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规则体系,其中包括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如果污染者因同一行为应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不会影响其承担侵权责任。然而,如果因同一行为应同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罚款、刑事罚金,而污染者的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赔偿责任具有优先性。
1991年,湖北省环保局和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处理东湖水污染案件时,就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法定条件问题向原国家环保局进行了咨询。原国家环保局严格依据《环境保护法》第41条的规定,通过《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复函》的形式,专门对环境污染损害责任的法定条件进行了解释。根据该函件,承担污染赔偿责任的法定条件是指排污单位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并导致其他单位或个人遭受损失。
根据上述解释,要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首先,排污者的排污行为必须“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其次,其他单位或个人必须“受到损害”。最后,环境污染危害与他人受到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简而言之,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三个法定条件分别是排污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
原国家环保局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法定条件的解释符合法学原理和立法宗旨,因此在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适用,并且必须严格执行。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公司是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的主体之一,公司侵犯了他人合法利益的,受侵权责任法的管辖,例如公司因环境侵权损害公众利益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为法定代表人地位的特殊性,往往造成其权利过大,可能会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