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行为人必须实施了违反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的污染行为。我国存在着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当行为人违反这些规范性文件而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时,就应当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损害事实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人们可能因环境污染而患病或死亡,农作物可能因环境污染导致欠收或绝收等情况。
这意味着损害事实是由行为人实施的污染环境行为所引起的。污染环境行为是因,而损害事实是果。只有当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尽管对于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实行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但这仅仅是一般情况。在特定情况下,法律也存在例外规定。例如,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2条规定了以下情形,即使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仍无法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可以免除赔偿责任:
1. 战争行为;
2.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3. 负责灯塔或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其他过失行为。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合同因不可抗力损失要求赔偿的法律问题。我国法律规定,在不可抗力情形下,合同方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不可抗力的情形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和社会异常事件等,认定需同时满足不可预见性、不可避免性、不可克服性和履行期间性四个要件。
过错责任原则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该原则要求行为人基于自身过错承担民事责任,包括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和推定过错责任原则。文章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这些要件根据法律规定,确保了侵权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