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按规定必须到市房管局市场监察科办理商品房预售登记,领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证上登记的楼房坐落号应为局产权产籍科现场测绘并统一编制的楼房确权号。期房买卖双方签约时,应使用市房管局统一印制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并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由预售方持预售合同到市
2020-05-25
开发商按规定必须到市房管局市场监察科办理商品房预售登记,领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证上登记的楼房坐落号应为局产权产籍科现场测绘并统一编制的楼房确权号。期房买卖双方签约时,应使用市房管局统一印制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并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由预售方持预售合同到市
2020-05-25
预告登记,是指当事人约定买卖期房或者转让其他不动产物权时,为了防止债务人擅自处分该不动产,保障债权人将来取得物权而作的登记。商品房预售过程中因为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常出现纠纷,为了有效保证购房者利益,可以就尚未建成的住房进行预告登记,以制约开发商把已出
2020-05-25
需要看你的房屋现在属于什么状态,是已经建成还是没有建成。没有建成的那种自己是不能申请财产保全的。期房在我国是不受保护的,等最后确定了,还要看产权证的 。房产证是国家依法保护房屋所有权的合法凭证。从法律规定上来看,没有房产证的房子是不能购买的,建议不要因为
2020-05-25
这类纠纷主要因房屋买卖双方主体不合格或合同标的物房屋瑕疵引起。已付清房款的期房,转让不需要经过开发商同意;没有付清房款的,转让需经开发商同意。诉讼是指房地产纠纷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据有关法律和事实作出判决以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
2020-05-25
建议消费者尽快办理房产证,因为房产证是房屋所有权的证明。若消费者购买的是期房,最好争取分期付款方式,签合同是先付总价款的40%,待工程完工过半时再付30%,等工程竣工交付时付清最后的30%,这样可以给房地产开发商设定对等的义务,减少消费者的购房风险。
2020-05-25
如果无法办理房产证,可以起诉要求退款的,属于开发商违约的。通常交房以后,三个月不办理房产证,可以要求开发商退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协助商品房买受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由于开发商的原因造成购房者未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取得房产证;或者
2020-05-25
已经在房管局做正规备案的房屋,若需要更名或者过户,只需支付3元/平方米的交易手续费,原则上开发商不能收取任何费用。预售商品房转让的当事人双方应当在预售商品房转让的合同生效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转让合同的登记备案手续。
2020-05-25
通常在开发商与购房人订立《商品房预售合同》后至建委颁发房屋的产权凭证之前,房屋是没有产权凭证的,我国现行《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未取得产权凭证的房屋是不能上市交易的,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期间内,存在着部分购房人将所购期房出售的情况。期房的原购房人与意向购
2020-05-25
预售商品房是一种期房买卖,开发商向买受人交付合同约定的房屋是其最主要的义务。产权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时,面积误差比在3%以内(含3%)部分的房价款由房地产开发企业返还给买受人;误差比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双倍返还[3]给买受人。预售商品房的合同效力
2020-05-25
也就是预售商品房,是指尚未竣工的商品房在施工阶段就推向市场销售。预售商品房也称楼花、期楼。一般是指商品房竣工交付使用前的商品房买卖,是现今房地产市场上常见的行为。然后,下家与开发商签订新的预售合同,并送往交易中心备案登记,最后下家将转让价款交付给上家
2020-05-25
房产中介保证交易安全和可靠的“改合同”业务,有没有风险?对此,部分业内人士表示,采用改合同形式转让期房,极容易产生纠纷。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改合同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风险很大。业内人士分析,改合同有风险,风险主要是卖家及开发商诚信度,最重要的是房
2020-05-25
公司监事的法律职责和义务,包括审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纠正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等职责,以及监事违法执行职务时的法律责任。监事有权提出罢免建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向股东会提出提案等。如果监事违反法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需承担相应的赔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被赡养人或与赡养纠纷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通过起诉要求子女承担赡养责任的法律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在哪些情况下子女可以不履行赡养义务,并提供了维护赡养权利的方法,包括寻求社区帮助、提起民事诉讼和追究刑事责任等。
劳动法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包括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计算基数以及计算封顶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解释了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经济补偿的计算依据和原则、工资计算基数的确定以及针对高端劳动者的特殊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