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是指案件的名称,反映了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将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概括的表述。案由的规范与否对案件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办案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对于行政诉讼案由尚未像《民事案件案由规定》那样具体规定,现行的关于行政案件案由的规范性文件只有2004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然而该通知仅起到了指导作用,各个法院在适用案由时仍会遇到各种问题。
2004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将案由分为三大类,即作为类、不作为类和行政赔偿类。每一类案由的结构如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作为类案件的案由确定方法为:行政管理范围+具体行政行为种类。对于管理范围的表述,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以简洁、清楚为原则;对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表述,应以种类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具体表现形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不作为类案件的案由确定方法为:诉+行政主体类别+不履行特定职责或义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行政赔偿类案件的案由确定方法如下:
由于行政案件案由的规定较晚,并且规定较为宽泛,因此在适用行政案件案由时,人民法院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行政案件案由与民事案件案由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行政案件案由中不使用“纠纷”二字。这是因为行政案件发生在非平等主体之间的争议,一方是行政主体,另一方是行政相对人。当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案件,既要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又要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使用,寻找保护与控制之间的平衡点。而民事案件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争议,法院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保护是平等的。
2004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对于行政管理范围是否分解的原则是:行政管理范围宽泛的应予分解,行政管理范围窄的则不予分解。是否分解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以简洁、清楚为原则。然而在实际适用案由时,根据该通知附表的行政管理范围,只对某些行政管理范围进行了分解,例如公安行政管理、资源行政管理、城乡建设行政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管理、农业行政管理、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对于本应分解的其他行政管理范围未进行分解,导致按照该通知的案由结构表述出来的案由不够精炼明确,例如具体行政行为为行政登记,行政管理范围为民政,作为类的案由就会表述为:民政行政登记。然而,如果我们想表述婚姻行政登记,用民政行政登记来表述就不够精炼明确了。
行政诉讼案件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在本质上有着不同之处,例如前者的提起主体是行政相对人,而后者的提起主体是行政机关;前者适用诉讼程序,后者适用执行程序等。然而,行政诉讼案件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案由未进行区分,容易造成混乱。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复议制度的基础法理分析、行政复议行为的性质以及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法理分析。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政仲裁行为,其存在基于解决行政争议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属性。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应包括行政表意行为。
行政复议程序的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在收到申请后,县安监局需按规定时间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对于受理的申请,市安监局会将相关材料发送给被申请人,并开展书面审查或必要的调查。最终,县安监局会根据审查结果作出复议决定,并送达相关当事人。
行政诉讼案由的新规定。案由是案件名称,反映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案由尚未具体规定,仅发布了相关通知作为指导。现行案由分为作为类、不作为类和行政赔偿类。在适用案由时,人民法院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案由中是否使用“纠纷”二字、行政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