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建议适用范围
(一)适用于同级检法两院之间。同级检法两院之间,由于工作关系较为密切,人员彼此也比较熟悉,便于沟通与协调,同时也使法院易于接受检察机关提出的建议。由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民行检察工作也应顺应随之而来变化。检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案件中,民事行政诉讼案件所占比例较大,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错误裁判,一般都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申诉,这既便利了当事人,同时也便于同级人民检察院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申诉案件。诸如,对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行政案件过程中,程序不当,但实体判决并无错误的小额诉讼,利用检察建议的形式,使人民法院更容易接受。这也解决了我们民行实践中的人手和力量不足的一个难点,既节省了司法资源,简化了程序,又维护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较好的将检察监督转化为内部监督形式,以引起再审程序的启动,从而将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适用于同级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审判活动中。人民检察院在受理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中,发现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以检察建议的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促使人民法院进行处理,这对维护司法机关的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构成犯罪的则不能使用检察建议。
(三)适用于人民法院在诉讼活动中有程序违法行为存在。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时,发现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程序不当,但并不影响实体判决的,应依法发出检察建议。2013年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回复人民检察院[1]。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回复意见有异议的,可以通过上级人民检察院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
(四)适用于人民法院错误裁判生效后,人民法院正在执行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民事行政案件,一经提出,必然引起再审。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司法实践中,由于诸多因素,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或检察院提出抗诉,法院裁定再审之前,往往人民法院加大执行的力度,使有些抗诉案件,抗诉再审改判后,无法实现执行回转,使抗诉再审失去了实际意义。针对这种情况,人民检察院应提出检察建议,中止或暂缓原错误裁判的执行。
(五)适用于对人民法院存在对某类案件或某种问题的处理不当;规范性文件、工作方法、制度等有违法或不当情形。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改进工作的检察建议,以促进司法的规范化。
治安案件的跨地域抓捕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异地抓捕。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但如果居住地公安机关更适宜管辖,也可以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涉及特定案件的除外。公安机关在抓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确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性。由于部分地区司法环境欠佳和行政案件分布不均等问题,最高法提出在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开展试点工作。此举旨在通过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改革,改善司法环境,统一司法标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并保障人民群众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