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财产是指委托人用于设立信托的资产。一旦信托成立,这些资产就成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存续期间,信托财产可能因受托人的管理、处分、灭失或损毁等原因而转化成各种形态,但不论如何变化,其转化产生的代位物也都属于信托财产。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信托法规定,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管理、处理、灭失、毁损和其他事由而取得的财产,都属于信托财产。我国信托法规定,受托人因接受信托而取得的财产是信托财产,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管理、处分或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财产也归入信托财产。
信托财产是信托能否成立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拥有信托法的国家,对信托财产通常有重点规定。我国信托法的第三章也专门规定了有关信托财产的内容,明确规范了信托财产的范围和独立性。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的规定大致相同,没有太大的分歧和异议。然而,关于信托财产的法律地位问题,即信托成立后信托财产归属于谁,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
关于委托人设立信托后,信托财产是否发生所有权移转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信托成立后,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受托人成为新的所有权人。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转移是信托与委托、捐赠等其他类似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同时,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中也对此做出了规定。例如,日本的信托法规定了“财产权转让”,韩国的信托法规定了“信托人将特定财产转移给受托人”,我国台湾省的信托法规定了“财产权移转”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托成立后,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委托人。这种观点是出于对委托人利用信托制度规避法律法规的担心,例如逃避债务和税收等,从而保护委托人的债权人利益。
第三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似,认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但新的所有权人并非受托人。信托成立后,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分离,处于一种待定状态,只有在特定条件满足后,才能明确其所有权人。
对于这些争论,学术界一直在进行讨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总结起来,存在以下四种学说:
1. 物权说:认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受益人。
2. 双重所有权说:认为受托人是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人,委托人或受益人是信托财产的实际所有人。
3. 债权说:认为只有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受益人享有的是债权。
4.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说:认为信托财产归受托人所有是有条件的。在条件满足之前,所有权归受托人;在条件满足之后,所有权归委托人或受益人。
可以看出,以上四种学说都认为信托成立后,委托人不再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发生了移转,只是归属定位不同。因此,主张信托财产不发生转移的观点既没有理论依据,也表明对信托制度不够了解。信托财产移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托人接受信托后,需要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并与第三方进行交易,以自身名义获得收益。如果委托人不将财产转移,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将仍然保持民法中现有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代理在财产管理的制度设计上明显不如信托制度。
委托代理与信托的区别。主要差异在于当事人数量、财产所有权变化、成立条件、财产控制程度、权限和期限稳定性等方面。信托涉及多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转移,受托人享有广泛权限和充分自由;而委托代理仅涉及双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不转移,受托人权限较狭小并需接受委托
诉讼信托与诉讼代理在实施诉讼行为的名义和利益归属、权限、法律关系稳定性及内部法律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在诉讼信托中,受托人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产生的诉讼利益归属视情况而定,且拥有广泛的诉讼权限,法律关系相对稳定,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而在诉讼代
信托合同无效的因素,包括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托目的,无法确定信托财产,信托财产占有存在瑕疵,以诉讼或讨债为目的设立的信托无效,没有受益人或受益人范围不明确以及特定财产未进行登记等情况均可能导致信托合同无效。
集合资金信托的定义及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单独或集合不同委托人的资金进行管理,设立集合信托计划时需要向注册地银监局报告。异地推介集合信托计划需经审批,并只能在两个城市进行推介。非金融机构不得推介集合信托计划,而异地推介是指信托投资公司在其他城市向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