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争议 > 其它消费争议 > “最终解释权”的归属

“最终解释权”的归属

时间:2020-05-25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5617
1、“解释”的必要性及其权利归属

商品促销广告作为商家推销自己商品的重要手段,在市场交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内容必须真实、健康,措辞也应注意严谨、准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条和第24条的规定,对于商品促销广告中牵涉消费者利益的宣传条文,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商家有义务将其具体内容讲述清楚,尽量不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但是,一方面,我国语言文字本身存在着复杂性、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对同一词语、同一句话往往可以作多种解释;另一方面,现时商家举办的商品促销活动,涉及的商品品种多、操作流程细,媒体广告在有限的字数内不可能一一说明,要求商品促销广告的宣传内容在表述上只能有一种清楚明白、不会产生歧义的理解过于苛刻,从而使对其内容进行解释不可避免。

那么谁对商品促销广告内容拥有“解释权”呢?

普通合同的订立需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格式合同的订立也是一样。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接受要约的相对人一旦进行承诺,合同便成立。根据《合同法》第15条第2款的有关规定:“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商品促销广告的内容确定,其邀请对象无需与其提供者进一步协商就可以直接交易的,应认定为要约。消费者应此要约到商家消费即作出承诺,使买卖合同成立,商品促销广告内容即对双方都发生效力。依照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此时当事人双方因合同内容产生争议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拥有解释权,即商品买卖合同成立后,发现商品促销广告内容有漏洞或者有歧义,商家和消费者作为合同当事人都享有解释的权利。商家作为促销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商品促销广告的提供者,行使“解释权”不但是一种权利更是一项义务。

2、“最终解释权”的所属

由于“最终解释”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商品促销广告中不明确、不具体、存在漏洞或歧义的内容归于明确、具体、完善和清晰,使当事人间的纠纷得以合理解决。实践中,商家与消费者协商解决争议时,行使“解释权”所做的解释,实质上只是当事人对合同单方面的理解,对相对方均不具有约束力,根本无法实现“最终解释”的目的,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或者说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因此,商家与消费者的解释都不是“最终解释”。

相关标签: 商品名词解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销售广告构成合同内容的法律风险

    销售广告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法律风险。文章介绍了相关法律背景和司法解释的要求,指出销售广告若被视为合同内容需满足具体性和影响性的条件。文章还通过实例分析了广告不构成合同内容的情况,并提醒开发商注意应对策略。此外,文章还涉及商品房质量缺陷的法律责任,包

  • 非法集资的具体表现

    非法集资的具体表现。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批准向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回报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农业种植、发行股票、债券、彩票等名义集资,通过会员卡、商品销售返租等方式进行集资,以及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虚拟产品集资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和通知

  • 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买房人保护

    商品房买卖合同中买房人的法律保护问题。我国法律体系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买受人有一定的保护,但存在局限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试图对惩罚性赔偿做出规定,然而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的争议,其适用范围也超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因此,买房人需要了解相关法律

  • 互联网业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互联网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面对网店谋划的实质性问题,如产品选择、采购渠道等,人们需要谨慎应对。同时,文章还提醒人们警惕互联网上的虚假宣传,特别是在加盟等领域存在的骗局,呼吁人们在选择加盟或投资时需谨慎考察。

  • 限购令下能否退还定金的法律问题
  • 拿回扣金额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
  • 强迫交易罪的构成要件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