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害赔偿的基本性质在于补偿受害人的全部损失。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损害赔偿的目的是通过赔偿来保护受害人的权益,使其达到合同已经履行的状态,即受害人期望通过合同履行而能取得的利益通过赔偿的方法得以实现。因此,损害赔偿不论违约是故意还是过失所致,都应当成立。
与违约金不同,损害赔偿原则上不具有惩罚性。在损害赔偿中,当事人一方违约必须给对方造成损失,并补偿这种损失;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违约方则无需赔偿。
损害赔偿的补偿性质要求通过赔偿使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得到完全恢复。一般情况下,损害赔偿的赔偿额应与实际损害相符合,但不一定绝对相等。实践中违约造成的损害往往包括财产上的实际损失、可得利益的损失、商业信誉、名誉以及其他非财产损害。对于可得利益的损害,其计算标准在不同情况下各不相同,要求赔偿数额与损害数额绝对相等难以实现。但补偿性的原则要求赔偿额与实际损害之间的差距不应过大,除法律规定不予赔偿的损害外,其他损害都应当赔偿。
强调损害赔偿具有补偿性不仅有助于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而且在经济生活中也有利于使当事人事先确定未来的各种风险,准确确定各项成本和开支,从而大胆地从事各种交易活动。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法律为了保护当事人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也可能规定适用惩罚性赔偿金。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了惩罚性损害赔偿。这种规定主要目的是对消费者利益进行特殊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预防和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然而,这种规定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不能否认损害赔偿的一般属性。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商场搜身行为是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典型案例,必须具备违法性,不得拘禁自然人身体自由。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还包括非法妨害行动、妨害公路通行、侵害通信自由和非法强制医疗等。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消费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中国《合同法》中,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规定指出,如果双方未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合同不会成立。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合同成立未生效的法律责任,包括违约处理和损害赔偿责任。如果一方未积极履行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等义务导致合同未生效,应承担违约
违约损害赔偿的定义和责任,包括违约方因未能履行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中精神损失赔偿的范围和责任也是重点讨论内容,强调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应得到法律救济。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法律在解决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时的规则构成,以及规则确
《合同法》中损害赔偿与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采取补救措施和解除合同的关联。当一方违约时,受害方除了可以采取实际履行和补救措施外,还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可以并行,但赔偿的最高限额应以实际损失为准。支付违约金具有补偿和惩罚双重属性,可与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