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行为既从客观上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免受损害,又从主观上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不具有违法犯罪的心理状态。正当防卫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有本质区别,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
刑法规定了对不法侵害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我国公民的一种权利。正当防卫的作用在于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紧急状态下,每个公民起来积极实行自卫、勇于帮助他人、维护国家的利益、与不法侵害作斗争是十分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公民充分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既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又是公民的道义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应当予以表扬和鼓励,而逃避同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则是纵容犯罪,应当受到谴责和纪律处分或法律责任。对于负有维护社会治安责任的人民警察等特定义务人员,不进行斗争就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不作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采取的方式是防卫人直接与不法侵害人作斗争,并使其受到一定的损害。为了保证正当防卫权利的正确行使,法律规定了以下四个条件: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不法侵害的范围包括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公共利益指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包括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等。只有在这些合法权益遭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与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问题密切相关的。这两种行为从外表上看可能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要件,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相反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例如,某妇女用剪刀扎死强奸自己的犯罪分子,虽然从外表上看似乎构成杀人罪,但实际上是正当防卫的合法行为。又如,某民航班机在飞行途中遇到恶劣天气,为保障旅客生命安全,飞行员被迫抛出过重的行李和物品,虽然从外表上看似乎构成故意毁坏财产罪,但实际上是紧急避险的合法行为。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其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应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包括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不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以及告知事项。同时列举了可以免除刑罚的九种情况,包括境外犯罪、聋哑人或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等
大润发私罚小偷的法律后果及小偷受到的处罚问题。大润发无权私自处罚小偷,否则可能构成违法行为。被私罚的小偷需接受治安处罚,可能面临拘留和罚款。同时,探讨了见义勇为打伤小偷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的问题。正当防卫情况下,打伤小偷不构成犯罪,但超过必要限度则可能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情节不同,处罚也不同。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和罚金,随着金额的增加,刑罚也会相应加重,最高可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可能面临罚金或财产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