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行为既从客观上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免受损害,又从主观上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不具有违法犯罪的心理状态。正当防卫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有本质区别,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
刑法规定了对不法侵害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我国公民的一种权利。正当防卫的作用在于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紧急状态下,每个公民起来积极实行自卫、勇于帮助他人、维护国家的利益、与不法侵害作斗争是十分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公民充分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既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又是公民的道义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应当予以表扬和鼓励,而逃避同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则是纵容犯罪,应当受到谴责和纪律处分或法律责任。对于负有维护社会治安责任的人民警察等特定义务人员,不进行斗争就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不作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采取的方式是防卫人直接与不法侵害人作斗争,并使其受到一定的损害。为了保证正当防卫权利的正确行使,法律规定了以下四个条件: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不法侵害的范围包括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公共利益指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包括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等。只有在这些合法权益遭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与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问题密切相关的。这两种行为从外表上看可能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要件,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相反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例如,某妇女用剪刀扎死强奸自己的犯罪分子,虽然从外表上看似乎构成杀人罪,但实际上是正当防卫的合法行为。又如,某民航班机在飞行途中遇到恶劣天气,为保障旅客生命安全,飞行员被迫抛出过重的行李和物品,虽然从外表上看似乎构成故意毁坏财产罪,但实际上是紧急避险的合法行为。
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免责事由及其法律基础。其中,受害人过错和受害人同意是重要的免责事由,但还需要考虑其他法定的免责事由如合法行为、正当防卫等。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是服务场所的经营者,客体包括消费者和其他进入场所的人。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包括营造安全的消费环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