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自首 > 主犯投案自首退赃认罪态度好,可以减刑吗

主犯投案自首退赃认罪态度好,可以减刑吗

时间:2024-02-18 浏览:3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1223
在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是比较多的,而共同犯罪一般要分主犯和从犯,而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从犯是法定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的情形,那么主犯投案自首退赃认罪态度好能不能减刑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主犯投案自首退赃认罪态度好,可以减刑吗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主犯自动投案自首并且退赃认罪的行为,属于法定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法院可以根据案情酌情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被称为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也可以被视为自首。

虽然犯罪嫌疑人可能不符合前述自首情节的规定,但如果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若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也可以减轻处罚。

减刑条件与限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可以减刑。而以下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1. 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2. 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并经查证属实的;
  3. 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4.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5. 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6. 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自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首的行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也可以被视为自首。

自首的表现形式包括:

  1. 犯罪后主动向有关单位投案;
  2. 因病伤而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先以信电投案,以减轻犯罪后果;
  3. 尚未被发觉罪行,但因形迹可疑被有关单位盘问、教育后,主动交待自己的罪行;
  4. 在逃跑过程中被通缉、追捕,主动投案,或经查实已准备投案,或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抓获;
  5. 在亲友规劝陪同下投案,公安机关通知亲友或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也应视为自动投案、自首;这一行为在实践中称之为送子归案;
  6. 犯罪分子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行为不能视为自首。对于同案犯的自首,除向司法机关交待自己的罪行外,还应交待同案犯的犯罪行为,才能认定为自首。这些并非涵盖一切自首的法律行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职务侵占投案自首减刑规定

    职务侵占案件中自首的减刑规定。根据不同的自首情形,犯罪嫌疑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减刑。若犯罪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时主动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若已被司法机关发觉但尚未受到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时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此外,如实供述未掌握的罪行

  • 刑事案件从犯减轻多少

    刑事案件中从犯的减刑程度,没有硬性规定比例,取决于案件实际情况和从犯的角色等因素。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此外,投案自首的可视情况减刑,但法院有批捕权利,执行逮捕由公安机关负责。

  • 刑事案件从犯会降一个量刑档次吗怎么判

    刑事案件中从犯的量刑问题。从犯在符合特定条件下可以获得减刑待遇,但具体能否降档以及降档的幅度需由法院根据案件情况综合判断。此外,从犯的处理应依照其参与的罪行的法定量刑尺度进行减轻和从轻处罚。对于犯罪后逃离现场,之后主动投案的行为,应视为自首,给予宽大

  • 量刑4年半有自首情节能够减多少

    根据相关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我国《刑法》对减刑的法律规定是: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三年;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

  • 适用坦白情节减轻处罚应符合的条件有哪些
  • 投案与自首哪个减刑多
  • 投案自首能减刑吗最多减几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