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特定身份的人员,如司法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由于其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往往能够掌握他人犯罪事实或重要情况。然而,当这些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及时查究这些事实,而在犯罪发生后才进行检举揭发时,对于他们的行为是否构成立功,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司法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掌握他人犯罪事实却未尽职责去查究,而在犯罪发生后才进行检举揭发,这种行为不应被认定为立功。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无论是司法工作人员还是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只要他们在犯罪发生后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并符合立功的构成要件,都应被认定为立功,不能因其身份特殊而否认其立功。
然而,筆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均存在不足。不能因为特定身份的人员犯罪后实施的检举揭发一概不认定为立功,也不能因其特殊身份而一概认定其犯罪后的检举揭发都构成立功。相反,应根据其揭发检举的内容、对象、材料来源、提供线索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具体而言,特定身份的人员犯罪后的立功认定应当考虑其检举揭发的内容、提供的线索是否与其工作职责有关。这里的工作职责是指特定身份的人员利用自己主管、经手某些案件的侦查、接受报案线索等与其特定职务相联系,掌握他人犯罪事实或重要线索的便利条件。
如果行为人在职期间对知悉他人的犯罪不及时处理,人为地推迟了司法机关掌握此类案件信息的时间,其犯罪后的检举揭发行为不能认定为立功。举例来说,如果检察官某甲犯罪后,揭发曾经由他负责侦查的国家工作人员某丁受贿一案的重要线索,其行为与其以前职务相关,属于工作职责范围之内,就不能认定某甲有立功表现。
然而,如果行为人知悉他人的犯罪事实,并提供的线索不是利用工作之便得来的,而是在其犯罪后才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这种行为可以认定为立功。例如,民警某乙犯罪后,在服刑中发现罪某丙有组织越狱的犯罪行为,及时报告监管人员,并经查证属实,从而阻止了一起重大犯罪。某乙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立功。
在监所内部,为便于管理,常指定某人为号长或担任一定职务,对其他犯人进行监管。由于其身份特殊,其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可能获知他人未被发觉的罪行,并向司法机关检举。然而,对于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立功,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筆者认为,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立功,需要综合考虑立功的有效性和悔罪性。特殊身份人员的检举揭发行为虽然有效,但不能反映犯罪分子有悔罪表现,因此不宜认定为立功。
刑法典中的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形式。一般立功包括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重大立功则包括检举重大犯罪行为、阻止重大犯罪活动等。立功的实质条件由司法解释认定,要求犯罪分子本人的行为。同时,《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意见》
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行政处罚不仅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还具有教育的作用。通过制裁行政违法行为,达到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目的。同时强调,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与教育相结合。对于不同年龄段和情况的违法行为人,应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关于立功认定的司法解释和立功条件的细节问题。通过解释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对于立功认定条件和要求的《意见》,深入解释了立功的条件、认定程序和要求,以及立功情节的处理方式。同时,明确了立功认定的限制和重大立功的认定标准,以及不能被认定为立功的情况。
首先,所检举揭发的必须是他人的犯罪事实,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事实。如果是坦白自己的罪行,或者交待同案犯与自己所犯的同一罪行,则不是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