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的表态,法院对诉讼要件不再进行实质审查,而是改为对形式要件进行一般性核对。这一改革措施可以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诉权。
根据新的规定,法院在法定期限内应当决定是否立案。如果起诉、自诉或申请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并要求补正。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或申请,法院应当依法裁决不予受理,并明确理由。当事人对此不服,可以提起上诉或申请复议。
立案登记制度适用于一审案件和最初提出申请的案件,包括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对于上诉、申请再审、申诉等,法律另有规定,不适用立案登记制度。
根据新规定,要加强对立案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强化责任监督。对于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干扰依法立案等违法行为,相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社会影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规定要求依法惩治虚假诉讼和恶意串通等行为。如果当事人恶意冒充他人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依法制裁冲击法庭和扰乱立案登记工作等违法行为,维护立案秩序。
实行立案登记制并不意味着鼓励人人都去打官司。打官司并不是解决纠纷的最好手段,而是最后手段。法院要进一步推动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让当事人有更多选择。当事人在起诉之前应尽可能收集齐全证据,研判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避免盲目起诉,提高胜诉几率,降低风险。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认定问题,重点阐述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与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教唆犯的区别,并详细说明了处罚原则及犯罪主体的相关规定。犯罪行为的认定不仅依据是否造成危害结果,还需查明行为目的和秘密谋划活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能成为犯罪主体
挪用公款罪的量刑幅度及处罚方法。根据刑法第384条第1款,挪用公款罪的行为包括利用个人职务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用于营利活动以及数额巨大未归还等。针对不同程度的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有期徒刑、拘役或无期徒刑等不同的刑罚,旨在保护公共财产所有权和维护国家
叛逃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叛逃罪的客体是国家安全,客观要件表现为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明知自己的叛
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行政起诉,人民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对依法提起的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对符合起诉条件的行政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当场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