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法适用平等三大原则,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政策等各项刑事活动中。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政策与道德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刑事立法需要考虑是否将一些道德行为上升为犯罪行为,刑事司法需要考量行为人的道德品性在量刑中所占的位置,刑事政策则需要考察道德规范在抑制犯罪发生方面的作用。鉴于道德和刑法基本原则在刑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厘清刑法基本原则和道德的关系、探讨和分析刑法基本原则的道德属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应当明确、具体、明确适用,不能有任意性和歧视性。道德的终极标准是指社会主体在从事行为时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只有在道德终极标准的指引下,社会主体的行为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主体权益,达到道德的最终目的。罪刑法定原则与道德终极标准的功利主义需求密切相关。功利主义标准认为,增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评价一切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最终尺度。因此,罪刑法定原则旨在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增加社会的幸福总量,将人利益冲突降至最低限度,将对个人利益的损害降至最小。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程度应当与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社会危险性相适应。人道主义价值观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和尊严。在刑事立法、司法及执行中,应将犯罪人当作人看待,尊重其作为人的尊严、人格和权利,使其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最完善的人。罪刑相适应原则体现了人道主义的追求,通过对犯罪人的善待和刑罚的适用,使其有机会悔过自新,实现自我潜能,成为更好的人。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是指法律应当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身份特征。公正、正义和公平要求将所有人平等对待,同样情况应同等对待。平等是公正的内核,是公正的应有之义。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目的是实现法律的公正和正义,确保法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只有当刑法平等适用时,才能实现正义的实践,将人当作人看待,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综上所述,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法适用平等是刑法基本原则,它们在刑事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罪刑法定原则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将人利益冲突降至最低限度;罪刑相适应原则体现人道主义的追求,使犯罪人有机会悔过自新,实现自我潜能;刑法适用平等原则追求公正和正义,确保法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些原则的实施和遵守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利,实现社会的幸福总量的增长。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