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员根据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鉴定结论作为七种证据之一,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鉴定结论具有以下特征:
审查和确认鉴定结论是审判、检察、侦查人员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鉴别真伪,找出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从而就案件事实作出结论的活动。审查鉴定结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司法实践证明,从程序上规范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和确认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大多数案件承办人已经养成了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的习惯,但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办案人员对鉴定结论不作认真审查或根本不作审查。为了在刑事案件中对鉴定结论作出正确判断,应该加强对鉴定结论的审查意识,并从程序上规范对鉴定结论的证据审查。
建议制定规定,对没有审查意见的鉴定结论不得提请研究或作出批捕、起诉决定等。只有对办案人员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才能保证案件质量,减少上访申诉。
刑事诉讼中的案件分类和管辖问题。指出了不适合由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包括调查取证困难、难以保护国家利益等。同时,讨论了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在案件管辖上的矛盾,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和案件的复杂性。实际操作中,存在职能管辖错误的现象。
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和完善。首先,对证据的概念进行了修改,将其定义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其次,调整了证据的种类,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2条,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共有七种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
在刑事诉讼法中,取得充分、准确的法定证据是刑事诉讼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的相关 规定,法定的证据主要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七大类别。 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