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其实是审查逮捕工作的延伸,在适用逮捕措施时,既要捕前审查,也要捕后审查。
1、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的启动
启动可以分为依职权启动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启动。自行启动就是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司法审查建议权。无权利则无救济,司法实践中,当被羁押人认为羁押理由已经不存在时,可以自行提出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如果办案机关不同意取保候审,被羁押人可以要求办案机关说明拒绝取保候审的理由,对该理由不服,可以向监所检察提出司法救济或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复核。依职权启动就是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主动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2、检察阶段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第一,突出侦监部门的审批作用。要求侦查机关移送卷宗及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且有逮捕必要性的证据材料。采取书面审查加讯问听取方式。审查侦辩双方提交的羁押有无必要性的书面意见和证据,同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加强讯问,听取其辩解和意见必要时听取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律师的意见,并参考监所检察对其在监内表现情况的反馈,推进审查逮捕程序诉讼化改革。侦查机关提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重点审查延长羁押期限的必要性。建立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及延长羁押期限决定的司法救济权利,比照侦查机关建立犯罪嫌疑人复议复核程序。
第二,强化监所部门的监控功能。监所检察负责监督看守所监管秩序和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利,而被羁押人员的最大权利就是不被羁押权。监所部门在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方面主要发挥如下作用:
(1)对整个诉讼过程中的羁押合法性进行审查;
(2)监督建立羁押必要性特别档案,对有和解意向但未能在批捕阶段达成和解的案件跟踪关注。
(3)对在押犯罪嫌疑人表现进行评定,及时对侦监、公诉部门的征询函进行反馈。
(4)监督羁押措施的执行,针对不同的情况,直接向公安机关发送“纠正违法通知书”“到期预警”“变更强制措施的检察建议”等。
(5)对变更强制措施案件进行跟踪监督。
(6)保障被羁押人在押期间的合法权利。如此,监所部门的角色从单纯的看护型监督转变为全方位的审查型监督。
第三,发挥公诉部门修正羁押决定的功能。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阶段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如果承办人认为有必要变更强制措施,在收到监所部门出具的对在押人员在监内表现情况的反馈,并充分考虑被羁押人各方面情况后,可以提出变更强制措施的意见。被羁押人及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律师的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时,公诉部门要及时作出回应。无论是否同意变更强制措施,公诉部门都应当说明理由。
3、完善律师介入机制。
律师介入可以确保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全面性。办案机关在办理案件中更多侧重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 对一些社会危险性的材料把握不足,渠道简单消息即简单, 建立律师介入机制, 全面了解案外因果,可以帮助司法机关更好地把握羁押必要性要件,对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4、开展回访帮教。
不批捕的案件应该变更强制措施后进行回访,到犯罪嫌疑人所在的社区、工作单位了解情况;并来到犯罪嫌疑人家中,掌握其思想动态。通过回访,检察机关得以及时掌握被取保候审人员的思想情况,动态评估其再犯、逃避诉讼的风险,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缺点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刑事诉讼法》中并未提供有关羁押必要性审查权的监督问题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羁押必要性审查按流程应由检察院受理,驻看守所检查室办理,一般5个工作日内,案件复杂的可再延长五个工作日,当做出变更强制措施决定后,交由案件承办公安机关领导批准,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责。值得一提的是
经羁押必要性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具有悔罪表现,不予羁押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七)与被害方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应当制作羁押必要
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行为的公信力。应当建立羁押必要性说理制度,无论是继续羁押还是解除羁押,都应当将理由和依据对当事方进行必要解释,以获取各方的信赖和尊重,特别是不能忽视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对此可以建立捕后变更强制措施“被害人告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