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强制措施 > 羁押 >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时间:2024-01-21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9047
逮捕是刑事诉讼中不可缺少的措施,逮捕又是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行为。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内容。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一、立法目的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目的,即保障人权,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的羁押。

二、主体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作为代表人民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察的机关,其职责包括监督政府、法院的公正审判和检察院的依法办案。

三、审查对象

审查对象包括被公安局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和检察院、法院决定逮捕的被告人。审查内容包括审查公安局报批材料的真实性和检察院批准逮捕的合法性。

四、审查的启动

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是有重点的审查,包括被动性审查和主动性审查。被动性审查是指当被羁押人或其辩护律师对羁押的必要性提出异议时,检察院必须开展审查。主动性审查是指检察机关根据职权主动审查。主动审查的范围应当限制在特定案件中,如案情重大敏感、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以及涉及特殊主体的犯罪案件等。

五、审查时间

审查可以定期开展,一般为一个月一次。过短的审查期限会导致审查结果与逮捕阶段的结果相同,失去审查的意义;而过长的审查期限则不利于对嫌疑人的保护。此外,当诉讼环节发生变更时,如从侦查阶段到起诉阶段,检察机关需要对适用的强制措施进行审查。

六、审查方式

为了确保审查的全面准确性,减少行政审批的色彩,彰显程序正义,检察机关在进行审查时应当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的意见,必要时还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在特定案件中,检察机关甚至可以考虑启动听证程序,让各方充分表达意见。此外,检察机关还应当充分听取侦查机关和法院的意见。

七、审查标准

审查的标准可以参照逮捕的适用条件,并结合犯罪嫌疑人在押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具体的标准包括案件事实、证据变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刑事政策变化,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悔罪表现、犯罪情节等。当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犯罪嫌疑人具备一定条件时,可以视为无羁押必要性。

八、审查结果

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检察机关应当建议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在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检察机关只能提出检察建议,不能直接变更强制措施;而在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可以直接变更强制措施。此外,检察机关撤销逮捕决定后,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九、说理制度

为了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行为的公信力,应当建立羁押必要性说理制度,对继续羁押或解除羁押的理由和依据进行解释,以获取各方的信赖和尊重。此外,还可以建立捕后变更强制措施“被害人告知”制度,及时告知被害人案件进展情况,稳定其情绪,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羁押期限与刑期的折抵关系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 解除程序的简化与逻辑性的不足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

  • 警察抓捕嫌犯后的羁押措施:看守所与拘留所的区别

    警察抓捕嫌犯后的羁押措施,主要介绍了看守所与拘留所的区别。两者在羁押地点、法律依据、性质和羁押对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看守所主要羁押被逮捕和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具有刑事羁押机关的性质,其监管活动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而拘留所则主要用于行政拘留,是

  • 羁押超过一年不诉怎么办
  • 侦查中的羁押期限及其种类
  • 拘留和批捕的期限及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