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之一,在中国法律中被严格控制适用。因此,为了确保死刑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法律规定了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只适用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包括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他未判处死刑的案件不需要经过这一程序。因此,死刑复核程序与一审、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有所不同。
一般刑事案件经过第一审、第二审程序后,判决即生效。而死刑案件除经过第一审、第二审程序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只有经过复核并核准的死刑判决才能生效。因此,死刑复核程序可以看作是两审终审制度的一种例外。
死刑复核程序一般在死刑判决作出并交付执行之前进行。相比之下,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时间是在起诉之后、二审判决之前进行;审判监督程序则是在判决、裁定生效之后进行。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最高人民法院有权进行死刑复核。而其他审判程序与此不同:一审案件可以由任何级别的法院审判;二审案件可以由中级以上的法院审判;再审案件可以由原审以及原审以上的法院审判。
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的启动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只有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自诉人提起自诉,人民法院才能启动第一审程序;只有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或被告人、自诉人提起上诉,人民法院才能启动第二审程序。而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既不需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抗诉,也不需要当事人提起自诉或上诉。只要二审法院审理完毕或一审后经过法定的上诉期或抗诉期被告人没有提出上诉,检察院没有提起抗诉,人民法院就应当自动将案件报送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根据法律规定,报请复核必须按照法院的组织系统逐级上报,不得越级报核。而审判监督程序可以进行越级申诉。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死刑案件,如果是由中级法院一审的,被告人不上诉的,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死缓案件,可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第二百三十七条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的情形包括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依法应当发回重新审判或者改判的等。第六百零四条 省级人民检察院对于进入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的案件,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请监督:。死
一方面将死刑对象严格限制为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排除适用死刑、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的罪种和执行制度,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设置死缓制度,赋予“死刑不死”的新涵义,并在审判程序上设置特殊的死刑复核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