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死刑的核准权归属于最高人民法院。
根据第二百四十七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如果被告人不上诉,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复核,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如果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死刑复核程序仅适用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包括立即执行和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只有死刑案件需要经过死刑复核程序,其他未判处死刑的案件则不需要。因此,死刑复核程序与普通审判程序(一审和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有所不同。
一般刑事案件经过第一审和第二审程序后,判决即产生法律效力。然而,死刑案件除了经过第一审和第二审程序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只有经过复核并核准的死刑判决才会产生法律效力。因此,死刑复核程序可以视为两审终审制的一种例外。
死刑复核程序一般在死刑判决作出并生效之前进行。相比之下,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时间是在起诉之后,二审判决之前;审判监督程序则是在判决或裁定生效之后进行。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具有进行死刑复核的权力。而其他审判程序则不同:一审案件可以由任何级别的法院审理,二审案件可以由中级以上的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可以由原审及以上法院审理。
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的启动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只有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自诉人提起自诉,人民法院才能启动第一审程序;只有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或被告人、自诉人提起上诉,人民法院才能启动二审程序。然而,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既不需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抗诉,也不需要当事人提起自诉或上诉。只要二审法院审理完毕或一审后经过法定的上诉期或抗诉期被告人没有提出上诉,检察院没有提起抗诉,人民法院就必须自动将案件报送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根据法律规定,报请复核应按照法院的组织系统逐级上报,不得越级报核。而审判监督程序可以越级申诉。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二条的规定,除了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外,其他死刑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归属于最高人民法院,由其统一行使。除了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外,高级人民法院也有权核准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阶段辩护人的委托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保障辩护律师的权利,听取其意见。辩护律师可以积极参与复核程序,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辩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有权提出意见,确保复核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