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对复核死刑案件应当作出核准的裁定、判决,或者作出不予核准的裁定。
如果原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诉讼程序合法,最高人民法院将裁定予以核准。
如果原判判处被告人死刑并无不当,但具体认定的某一事实或者引用的法律条款等不完全准确、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在纠正后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或者裁定。
如果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认为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将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如果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将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如果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认为原审人民法院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将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对于一人有两罪以上被判处死刑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如果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将对全案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如果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可以改判并对其他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
对于一案中两名以上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如果其中部分被告人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将对全案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如果其中部分被告人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可以改判并对其他应当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
如果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死刑,根据案件具体情形可以发回第二审人民法院或者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依照复核程序审理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死刑,发回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提审或者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对于发回第二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改判。如果必须通过开庭审理查清事实、核实证据,或者必须通过开庭审理纠正原审程序违法,应当开庭审理。
对于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对于依照本规定第三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本规定核准或者不予核准死刑的,裁判文书应当引用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条文,并说明理由。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规定发布前的有关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权利,包括听取意见、全面审阅案卷等。程序定义上,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复核程序适用范围及组成也有所涉及,处理结果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裁定。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死刑复核程序,其是审查和核准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尽管法律规定中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但概念上存在混用情况,给实际操作带来困扰。为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合法执行,有必要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明确定义和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检察院的领导职责。具体内容包括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议案和法律解释要求,领导和指导下级检察院工作,行使刑事案件侦查权,审查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监督法律文书执行,提起公益诉讼,监督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活动以及审查决定是否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