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特殊审判程序,旨在通过对死刑裁判的复查审理活动,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死刑复核权,以确保死刑裁判的质量和避免冤杀和错杀。然而,目前的死刑复核程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其非诉讼化特征:
首先,死刑复核程序基本上是秘密进行,被告人无法有效参与裁判结论的形成过程,无法充分申辩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损害了被告人的程序权利,也减少了法官发现冤错案的可能性。
其次,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只有法院一方参与,检察官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无法参与其中。这种法院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全程控制不利于纠错和保障人权。
最后,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主要采用书面阅卷方式,缺乏开庭审理的复核方式。
可以看出,目前的死刑复核程序已经丧失了审判程序的基本特征,实质上变成了一种行政审批程序。
完善的诉讼程序是实现死刑判决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中,应以回归司法属性、强化诉讼特征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改造。
其中,最为根本的做法是遵循审判程序的基本法理,将死刑复核程序改造为控、辩、审三方均参与的审判程序。只有控、辩、审三方各自行使诉讼权利参与到程序中来,才能使检察官行使指控和追诉职能,被告人和辩护人充分发表辩护意见和提供证据,法官才能公正履行职责,实现死刑复核程序的运作目的。
通过诉讼化改造,死刑复核程序将更加符合审判程序的基本要求,确保刑事政策的贯彻和人权的保障。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和概述。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殊审判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在于诉讼规律的要求,包括非开庭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非开庭方式适用于一审未上诉或上诉仅涉及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的案件;而开庭方式则适用于事实认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