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完善回避制度应从三方面入手

完善回避制度应从三方面入手

时间:2023-10-08 浏览: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274
回避制度赋予了当事人请求权,但实践中当事人的权利实现状况堪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当事人文化素质偏低,法律知识匮乏,权利观念淡薄。在法律知识未能深入普及的状况下,我们无法奢望普通民众能够准确理解何谓“回避”,以及如何恰当行使申请权。其二,当事人对回避事由的获知途径不畅通。现行回避制度是“有因”的、附条件的回避。依照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说明理由,基于某些理由提出的回避申请甚至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这一规定无疑建立在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回避对象具有上述情节的前提下,而事实上,当事人很难知晓法官是否具有法定回避事由,尤其在法官相关个人信息非公开化的情况下。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回避申请权的具体实施:

完善回避申请权告知制度

一、告知方式的细致化

目前,在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权的告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阶段。一种是在开庭之前,通过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向各方当事人进行告知;另一种是在开庭时,法庭向当事人宣布其享有回避申请权,并询问是否申请,并将其记录在卷。然而,目前《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关于回避的内容非常有限,而开庭前的询问也显得程式化,没有对回避和回避理由及其他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因此,有必要在具体的告知做法上进行细致化。

此外,在不开庭的情况下,回避告知在法律和实务中仍然是一个空白。事实上,不开庭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二审迳行审理或者死刑复核程序中,而这两种程序对当事人来说至关重要。二审是终审程序,其判决具有直接的执行力,关系到当事人的实体权益。然而,由于迳行审理和死刑复核程序不直接与当事人进行对话,回避告知事宜往往被忽略。因此,建议在合议庭成员确定后,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审判人员名单、回避理由说明以及行使申请权的方式。

二、发挥法官释明权的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行为规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案件审判中,法官应当具有释明义务,以缓解法律的不周延性和模糊性。这里所指的法律解释是指语义解释。当法官询问当事人是否行使回避申请权时,应当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必要的解释,告知回避的含义、对象和理由,以及如何恰当地行使此项权利,以及可能引起的法律后果、救济途径等重要内容,以便当事人准确把握是否申请。在大多数人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当事人的回避权不会被虚置。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回避的种类及其含义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 律师担任管理人是否适用回避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律师担任管理人的,不适用回避制度。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审判人员有

  • 回避是否适用工伤认定人员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适用的对象是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工伤认定人员属于鉴定人,所以适用回避制度的。(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

  • 公开审判的内容有哪些
  • 离婚案一审是终审吗
  • 审判回避制度的不同类型及其解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