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职权性
刑事案件一经起诉到法院,即产生诉讼系属的法律效力,法院有义务和权力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2. 亲历性
裁判者必须自始至终参与审理,审查所有证据,并在充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前提下作出判决。
3. 其他特征
审判程序启动的被动性;独立性;中立性;程序性;公开性;公正性;终局性。
1. 审判公开原则
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涉及未满18周岁的被告人的案件(未成年人年龄指开庭审理时的年龄)。
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提出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不公开审理的要求: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人不得旁听,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到场代表的人数和范围由法庭决定。到场代表经法庭同意,可以参与对未成年人的法庭教育工作。宣判必须公开,但评议一律秘密进行。对依法公开审理但可能需要封存犯罪记录的案件,不得组织人员旁听。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宣告判决应当公开进行,但不得采取召开大会等形式。对依法应当封存犯罪记录的案件,宣判时,不得组织人员旁听;有旁听人员的,应当告知其不得传播案件信息。不得旁听案件审理的人包括精神病人、醉酒的人、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宜旁听的人。
2. 直接言词原则
直接原则包括直接审理原则(法官必须与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直接接触)和直接采证原则(法官直接审查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
言词原则:法庭审理须以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
3. 辩论原则
辩论的主体是控辩双方和其他当事人。辩论的内容包括证据问题、事实问题、程序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法院裁判的作出应以充分辩论为必经程序。
4. 集中审理原则
一个案件组成一个审判庭进行审判,并在案件审理已经开始尚未结束之前不允许法庭再审理其他案件;法庭成员不可更换;集中证据调查与法庭辩论;庭审不中断并迅速作出裁判。
刑事诉讼中的人身检查相关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可以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检查,但需依法进行,保护公民权利。强制检查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拒绝时,且对妇女的身体检查有特别规定。人身检查可观察特征、伤害和生理状态,对认定犯罪事实、查
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理程序。侦查阶段可长达八个月。审查起诉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可延长半个月。检察院审查后如需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法院审理采用二审终审制,一审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复杂案件审限可能长达两年。刑期执行中,根据刑期长短决定服刑地点
关于停尸费的责任承担问题。办案机关对于查明死因且不需要继续保存尸体的案件,承担停尸费;家属未处理导致的停尸费原则上由家属承担,但若因被告人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经济损失,可要求被告人承担。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案件轻重程度的判断标准,涉及具体影响和受害者损失等考量因素。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已制定相关规定,对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和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明确区分。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关系。在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犯罪人既要承担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