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职权性
刑事案件一经起诉到法院,即产生诉讼系属的法律效力,法院有义务和权力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2. 亲历性
裁判者必须自始至终参与审理,审查所有证据,并在充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前提下作出判决。
3. 其他特征
审判程序启动的被动性;独立性;中立性;程序性;公开性;公正性;终局性。
1. 审判公开原则
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涉及未满18周岁的被告人的案件(未成年人年龄指开庭审理时的年龄)。
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提出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不公开审理的要求: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人不得旁听,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到场代表的人数和范围由法庭决定。到场代表经法庭同意,可以参与对未成年人的法庭教育工作。宣判必须公开,但评议一律秘密进行。对依法公开审理但可能需要封存犯罪记录的案件,不得组织人员旁听。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宣告判决应当公开进行,但不得采取召开大会等形式。对依法应当封存犯罪记录的案件,宣判时,不得组织人员旁听;有旁听人员的,应当告知其不得传播案件信息。不得旁听案件审理的人包括精神病人、醉酒的人、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宜旁听的人。
2. 直接言词原则
直接原则包括直接审理原则(法官必须与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直接接触)和直接采证原则(法官直接审查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
言词原则:法庭审理须以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
3. 辩论原则
辩论的主体是控辩双方和其他当事人。辩论的内容包括证据问题、事实问题、程序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法院裁判的作出应以充分辩论为必经程序。
4. 集中审理原则
一个案件组成一个审判庭进行审判,并在案件审理已经开始尚未结束之前不允许法庭再审理其他案件;法庭成员不可更换;集中证据调查与法庭辩论;庭审不中断并迅速作出裁判。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审分离、控辩对等和审判中立等。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性和公正性,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刑事诉讼活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法律正义的目标。遵循这些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刑事案件庭审中的举证、质证对证据的认定至关重要,关系到案件定性、量刑的正确性。为了防止错误的发生,
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庭对于上述申请,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被告人、辩护人、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二审中的新证据有以下情形:一是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