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最近一次审计日期和结果问题。一般来说,对某一业务活动或某一单位的审计间隔期的长短与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理应优先安排审计;同样,如果上一次审计发现的缺陷越多,则可认为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越多,也应优先安排对其审计。
(2)关于资金额度大小问题。资金一般容易引起注意并存在潜在风险。审计人员应优先安排那些涉及更多资金的项目,因为其中存在更高的潜在的风险。
(3)关于潜在的损失和风险问题。对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越弱意味着潜在损失与风险越大,内部控制系统越强意味着潜在损失与风险越小。如法律诉讼、公众形象受损等事项,表面上看起来与财务无关,但这些风险最终都可能对财务产生影响。
(4)关于委托者或管理层的要求。审计委托者或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要求实施某项特定的审计工作时,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可能已意识到某种风险的存在,审计人员应优先安排这些项目的审计。
(5)关于经营方案、制度和控制的重大变化问题。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基本业务,包括经营方案、制度和控制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增大,因此要优先安排变化后的从未审计过的新业务。
(6)关于对审计结果产生积极影响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审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审计委托者的需要,被审计领导人及被审计领导者单位接受程度,在相同的风险水平下,应优先考虑能对审计结果产生积极影响的项目。
(7)关于审计人员的能力问题。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审计人员的组成及其个人的能力,审计人员的技能组合会影响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审计机关应力求对审计人员的经验、受教育程度及能力进行很好的平衡,以助实施更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
如何根据审计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内容,更多的是靠主观直觉而不是靠科学界定,因此说,它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
在选择审计内容和作审计日程安排时,首先要明确选择被审计内容的策略;其次是要注意识别潜在的被审计内容;第三要按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安排被审计内容的顺序;最后来确定被审计的内容。
在决定审计内容后,审计人员应该着手审计准备工作。审计准备工作,一般包括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搜集和研究有关背景资料;成立审计组和准备其他审计资源;准备初步审计方案;通知被审计者;决定怎么审,什么时候,向谁报告审计结果;获得进行审计的批准等。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包括报告缺乏通俗性、内容繁多冗长、审计评价过于格式化以及审计内容和问题缺少重要性水平分析等。为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利用效果,提出了转变观念、加强对审计数据和事实的分析等对策,以更好地管理和监督领导干部履行职责。
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过程。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分析产品销售结构和价格变动,并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同时,将实际情况与期望值进行比较,调查差异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的情况。此外,还抽查了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检查了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条件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经济指标很多,但评价时一定要限定在反映“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这个范畴。对行政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评价,主要应对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额、人均费用比率、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金额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进行评价。对被审计领
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单位内部的定额、计划指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等,提出各项改善措施,评价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的种类,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