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在本部门或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考核使用干部或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根据责任的轻重划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1. 投资管理审计
投资管理审计是对国企投资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其依据包括国资委令第16号《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法规(2006)133号《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规则》、国资委规划(2007)11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投资管理的通知》以及国资发规划(2008)14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投资管理的通知》。
2. 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的审计。其方法论包括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性审计、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审计、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测试等。
3.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在于责任审计,其落脚点在于领导人任期内的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与报表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对领导人在任期内的具体工作事项的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包括报告缺乏通俗性、内容繁多冗长、审计评价过于格式化以及审计内容和问题缺少重要性水平分析等。为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利用效果,提出了转变观念、加强对审计数据和事实的分析等对策,以更好地管理和监督领导干部履行职责。
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过程。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分析产品销售结构和价格变动,并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同时,将实际情况与期望值进行比较,调查差异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的情况。此外,还抽查了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检查了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条件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同的原因。审计和会计在目标和业务上的关联性使得两者责任难以区分。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因素、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和从业人员素质问题也是造成责任混同的原因。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加上法律法规对责任范围规定不够明确,使得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会提出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绝不能一味地满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或以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感情好坏,以感情论功过,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而增大审计风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