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在本部门或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考核使用干部或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根据责任的轻重划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1. 投资管理审计
投资管理审计是对国企投资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其依据包括国资委令第16号《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法规(2006)133号《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规则》、国资委规划(2007)11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投资管理的通知》以及国资发规划(2008)14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投资管理的通知》。
2. 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的审计。其方法论包括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性审计、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审计、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测试等。
3.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在于责任审计,其落脚点在于领导人任期内的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与报表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对领导人在任期内的具体工作事项的审计。
审计过程中关于确认、评价与控制或有负债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审计师需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了解相关事项,获取相关文件和凭证,并与银行、法律顾问和律师进行函证。同时,还需复核税务报告、会议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等,以确定会计报表披露的或有负债是否恰当,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同的原因。审计和会计在目标和业务上的关联性使得两者责任难以区分。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因素、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和从业人员素质问题也是造成责任混同的原因。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加上法律法规对责任范围规定不够明确,使得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会提出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绝不能一味地满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或以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感情好坏,以感情论功过,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而增大审计风险。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内部为实现组织目标,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的真实、合法,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及效益性,利用内部因分工不同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