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建立健全产品成本内部控制体系。
产品成本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产品成本管理体系和产品成本核算体系。产品成本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考核,成本分析以及归口分级管理等各项工作。产品成本核算体系主要包括成本核算及规程、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等工作。产品成本内部审计主要通过对企业成本计划、预算以及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等,了解和掌握企业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强弱处,以确定成本审计工作的重点。对于企业成本审计强点之处可采取抽查方式进行测试,而对于弱点之处应作为审计重点采用普查方式进行测试。
其次,要建立健全定额和原始记录制度。
定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耗用的各种材料、物资、工时、开支费用应遵循的标准。它是控制各项耗费、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的重要条件。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消耗定额,才能据以审计各项耗费是否存在浪费,才能据以控制各项费用。原始记录是直接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费用成本核算和分析考核消耗定额执行情况的依据。企业对于材料、动力、工时的消费和费用的开支、废品的产生,以及半成品、在产品的内部转移,产成品入库等都要有详实的原始记录。为此,企业财务部门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和生产车间分工协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以便为费用、成本核算提供真实完整的原始依据。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定额和原始记录制度,才能为成本核算的内部审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要对产品成本计算程序进行检查。
由于产品的生产类型多种多样,有的生产步骤比较复杂,因而按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的程序也比较复杂,如果审计人员对全部产品的计算过程进行详细审查,必将耗时费力,客观上也不允许。因此审计人员对产品成本计算程序进行审查时,主要应审查各种费用界限的划分,即主要审查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界限的划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界限的划分,各受益期费用界限的划分;各种产品费用界限的划分;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费用界限的划分。在审查各种费用界限的划分时,主要审计是否有少计、乱挤产品成本的现象;是否有利用摊提方法人为调节产品成本的现象;是否有虚假计算在产品成本,人为调节完工产品成本的现象。
第四,对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和弊端进行经常性检查。
在实际工作中,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和弊端主要有:
1.以领代耗,多余材料不及时办理退库或假退料手续,造成产品成本虚增和材料浪费。
2.原材料计价标准不准确,价值构成不真实,计价方法不一致。有人为调节材料成本计算结果的现象,导致前后各期产品成本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一致,同时也存在对材料成本差异计算不正确的现象,从而影响着产品材料成本的正确性。
3.产品共同耗用的材料分配标准不合理,不能正确按受益原则进行分析,从而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性。
4.人工费用的分配不合理,存在着工时记录不准确,少计、乱计成本的现象。
5.跨期费用的摊销,不按受益程度分摊,存在着受益程度大的产品分摊跨期费用少等不合理现象。
6.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适用不得当,不按照生产特点和产品成本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计算方法。
7.存在虚报或隐匿非正常情况造成的料、工、费的消耗。造成少计或多计的现象。
对于这些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和弊端,审计人员应经常更深入检查和有目的地抽查,发现错误和弊端及时进行纠正,否则,就会使审计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产品成本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产品成本内部的审计,才能保证产品成本归属的费用合法、合理,才能保证产品成本资料真实可靠。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