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待摊费用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存在的;所确定有应当记录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均已记录;记确定录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确定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确定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二)长期待摊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1.获取或编制长期待摊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数额后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2.抽查长期待摊费用的原始凭证,查阅有关合同、协议等资料,确定是否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检查摊销政策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复核计算摊销额及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保持一致,是否存在随意调节利润的情况。
4.检查被审计单位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是否在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5.对于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检查相关的原始资料(如承租合同、装修合同和决算书等),确定改良支出金额是否正确,摊销期限是否合理,摊销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将预期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长期待摊费用项目的摊余价值予以转销。
7.检查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注意剩余摊销期一年以内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反映。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