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三个方面的风险:审计主体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和审计环境风险。
审计主体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内部审计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会计、审计、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应用技术。然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总体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带来风险。
审计客体风险是指会计数据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生成和传递形式的变化带来的风险。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审计线索明确,审计人员可以逐一审核会计凭证,形成最终审计结果。然而,内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导致审计客体风险的产生。
审计环境风险是指审计标准和准则在信息化审计中的不适用性。由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对象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评价体系,这也给审计信息化带来风险。
为了应对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有针对性的内审信息化准则,制定新的内部审计准则以指导审计工作实践。
2. 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内控的审计,关注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本身的安全控制。
3. 培养内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通过增设电算化审计专业、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4. 实施事先审计,让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保证系统程序及应用控制的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内部审计机构的使命和职责。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单位和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确保合规并保护资产安全。除此之外,还需要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其工作内容包括审查财务计划和预算、经济效益和工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的多个问题。首先指出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独立性难以保证。其次,缺乏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另外,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也是一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构建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点,包括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
审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包括汇总审计差异并确定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相关事项进行沟通和签字确认,编制各种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并草拟审计报告等。审计团队还就与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和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