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检察院作为检察机关,受到人大机关的法律监督。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人大机关对同级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即一府两院的工作实施法律监督,一府两院则向同级人大机关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
在我国,政府独立行使行政权,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监督权。虽然我国不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政府、法院、检察院相互监督、制约。这种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机制有助于确保权力的公正行使和避免滥用权力的情况发生。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在第1条的立法目的中,明确将原《行政诉讼法》中“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修改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这一修改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宣示了监督行政机关的职责,并为整个法律的修改提供了指导。
这次修改对《行政诉讼法》的其他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上述修改是最具宣示意义和提纲挈领作用的一点。通过这一修改,明确了政府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监督责任,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法官的审判权的监督。这有助于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平正义的实现。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给予司法补救的诉讼行为。起诉条件包括: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
专门人民法院是我国人民法院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和各级人民法院共同行使国家的审判权。但专门人民法院在我国人民法院系统中又具有特殊性,即专门人民法院是在特定部门或对特定案件设立的审判机关,而不是按行政区域设立的审判机关。对专门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
特有原则是行政诉讼所特有的,与刑事、民事诉讼特别是与民事诉讼相区别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界的一般观点,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包括: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使用本民
行政诉讼法的上述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这一规定,也是《宪法》第126条、《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有关规定在行政诉讼中的具体化,行政诉讼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要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以法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