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组织目标,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的真实、合法,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及效益性。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是事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向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提出加强管理和促进控制措施的建议。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包括授权批准控制、财务收支计划控制、职务分离控制、会计记录控制、实物控制等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主要分为健全性评价和符合性评价两个步骤,其方法与其他行业基本相同。
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人事控制等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就是对其是否健全、有效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事业单位资产审计主要内容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负债审计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的审计。其方法与程序与一般企业的审计相似。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基金资产减去基金负债后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滚存结余资金等。事业基金的审计主要包括审查事业基金来源的合法性、审查事业基金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审查事业基金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固定基金是指固定资产占用的基金,应按实际发生额记账。固定基金的审计主要包括审查固定基金来源的合法性、审查固定基金账面余额的真实性、审查固定基金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专门用途的基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以及其他基金等。专用基金的审计主要包括审查专用基金来源的合规性、审查专用基金期末账户余额的真实性、审查专用基金使用的合法性、审查专用基金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除了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的审计外,还有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内容的审计。具体的科目包括事业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经营收入、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等科目。在具体审计中,应审查各账户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各账户账务处理的正确性等方面,方法与前述相似。此外,还应审查各种鉴证记录以及相关账户、相关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确保其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包括报告缺乏通俗性、内容繁多冗长、审计评价过于格式化以及审计内容和问题缺少重要性水平分析等。为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利用效果,提出了转变观念、加强对审计数据和事实的分析等对策,以更好地管理和监督领导干部履行职责。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