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可能导致错误审计结论的潜在风险。审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现代审计采用抽样审计方法,通过对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性。然而,由于样本与总体存在一定的误差,审计人员在推断总体特性时会承担一定程度的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进行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等因素,仍然存在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只是有时没有产生灾难性后果或实质性损失。通过研究审计风险,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审计风险可能在审计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产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包括内部控制结构的控制能力差、重要数字的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取决于对各种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审计责任的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中没有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后经过验证才会显现出来。如果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产生的责任或损失实际上并未发生。因此,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和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
审计风险是由于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不是审计人员故意为之。审计人员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并且无意中承担了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审计人员努力避免减少审计风险的前提是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如果审计人员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由此产生的责任并不构成真正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故意的舞弊行为不能被视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这种行为本身就会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现代审计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发生,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风险,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然可以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降低的,这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并提高审计质量。
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过程。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分析产品销售结构和价格变动,并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同时,将实际情况与期望值进行比较,调查差异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的情况。此外,还抽查了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检查了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条件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关乎证据的数量,需考虑错报风险和记录金额的重要性来确定样本量。适当性则涉及证据的质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要考虑来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相互关联,仅在质量存在缺陷时,单纯增加数量难以弥补。审计证据的获取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质和人为因素。客观风险主要来自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执行偏差,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人为因素包括审计手段本身的风险和执业环境风险,如社会发育程度、企业主动造假和官员腐败等。为控制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学习和贯彻国办56号文件
近年来,各种保险欺诈案件层出不穷,其手段和方式也在逐渐技术化和隐蔽化。从已发生的保险索赔案来看,故意拖欠、蓄意诈骗者居多数。据北京各非寿险公司的保守估计,目前约有20%的车险赔款属于欺诈。因此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之前,信用风险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