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可能导致错误审计结论的潜在风险。审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现代审计采用抽样审计方法,通过对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性。然而,由于样本与总体存在一定的误差,审计人员在推断总体特性时会承担一定程度的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进行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等因素,仍然存在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只是有时没有产生灾难性后果或实质性损失。通过研究审计风险,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审计风险可能在审计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产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包括内部控制结构的控制能力差、重要数字的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取决于对各种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审计责任的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中没有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后经过验证才会显现出来。如果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产生的责任或损失实际上并未发生。因此,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和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
审计风险是由于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不是审计人员故意为之。审计人员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并且无意中承担了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审计人员努力避免减少审计风险的前提是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如果审计人员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由此产生的责任并不构成真正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故意的舞弊行为不能被视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这种行为本身就会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现代审计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发生,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风险,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然可以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降低的,这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并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过程中关于确认、评价与控制或有负债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审计师需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了解相关事项,获取相关文件和凭证,并与银行、法律顾问和律师进行函证。同时,还需复核税务报告、会议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等,以确定会计报表披露的或有负债是否恰当,
债务重组在市场经济中并不少见,但对于特定被审计单位的特定会计期间而言,毕竟是偶发的经济业务,在审计方法上,宜采用详查法,由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对所发生的该事项作全面审计,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开展债务重组审计,审计人员应当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风险无处不在,从审计的发展过程中看,审计风险又是无法避免。本文就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审计风险可能存在的环节,最后提出从审计人员、被审单位、审计方法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以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尽可能
可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这些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