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前准备工作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对象,确定审计重点,可以提高审计质量,节约审计成本。审前准备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包括对被审计单位不同项目不同时段的业务衔接进行调阅,避免重复审计。同时,咨询被审单位的前任项目主审,掌握前期审计因时间关系而搁置的疑点等。通过利用微机连网实现全局资料共享,可以增强审计业务信息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 被审单位基本情况的函证和询证
在上述业务衔接的基础上,对出现的新情况要进行函证或询证。要熟悉行业,进行行业审计。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需要进行收集情况的分析。
3. 进行相关单位和社会调查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相互关联的。审前加强和纪检监察、检察、工商、药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以及广泛收集被审单位的社会信息,是拓宽审计思路,挖掘审计深度,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审计方案的制订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方案的集体讨论可以明确审计目的和工作要求。
审计实施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1. 盘点法
盘点现金、银行存款和收费票据,确保资金安全性和收入真实性,并为后续审计查处违法事件提供证据支持。
2. 现场勘察法
根据账面反映与实物核对,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3. 询问法
通过正式座谈或随意闲谈的方式获取审计相关信息。
4. 跟踪法
对有疑点的资金去向进行跟踪,直至查明真相。
5. 核对法
将票据与账面核对,核查收入。
6. 分析法
通过账面数字和票据的分析发现异常。
审计处理是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审计定位,克服畏难情绪。
2. 提升审计质量,抓住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感兴趣或受震撼的事件。
3. 加强个人品德和审计职业道德修养。
4. 提高现场应变和处理能力,与各种人打交道,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5. 借助部门联动作用,与纪委、组织部、检察院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审计处理。
6. 把握审计情况反馈会议的度,确保审计结论得到落实和处理。
只有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我们才能将审计处理变“难”为“易”。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