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法》是2006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修订通过,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该法的出台,旨在健全我国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监督手段,规范审计监督行为。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推动审计法的贯彻落实,完善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和规范审计工作,国务院及时对《审计法实施条例》进行了修订,弥补了现有法规的不足。
新实施条例相比旧法,更加细化和明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新实施条例有以下值得期待的亮点:
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新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的情况,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的情况,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下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此外,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还对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根据新条例的规定,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审计决定送达之日起60日内,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审计机关应当在审计决定中告知被审计单位提请裁决的途径和期限。裁决期间,审计决定不停止执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停止执行,包括:审计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情形;受理裁决的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情形;被审计单位申请停止执行,受理裁决的人民政府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
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所需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并在办理审计事项时回避利害关系,同时负有保密义务。审计机关在封存被审计单位资料时需遵循程序,并由专门领导负责组织和指导审计工作。
国务院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新条例为审计部门提供了更具体的权限,包括封存资料和资产、查询账号和存款以及对不配合审计的单位实施处罚。同时,公布审计结果的范围扩大,有助于提升审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虽然增强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但在
(一)通过检查、查询、监督盘点、发函询证等方法实施审计;(二)通过收集原件、原物或者复制、拍照等方法取得证明材料;(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和谈话内容作出记录,或者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议记录材料;(四)记录审计实施过程和查证结果。(四)本级各部门汇总编制的本
现在没有处罚的时效,但是之前有。违犯“必须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监督, 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 匿、谎报”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