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两种不同的法律程序,用于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审查。虽然它们都是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但在性质、受理机关、受案范围、审查力度、审查依据、审理程序和审查范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对下一级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属于行政行为的范畴,过程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而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实施的司法监督,是一种司法行为。
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属的人民政府或其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而行政诉讼的受理机关是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所受理的行政案件只限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案件。而复议机关所受理的既有行政违法的案件,也有行政不当的案件。也就是说,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但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未必能够提起行政诉讼。此外,法律规定行政复议裁决为终局决定,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后,不得再提起行政诉讼。
受理复议申请的复议机关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其是否适当。而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一般只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审查其是否适当。因此,行政复议的审查力度要大于行政诉讼。
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的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而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案件的依据主要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和规章只作参照。
行政复议基本上实行一级复议,以书面复议为原则。而行政诉讼案件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公开开庭审理的制度。相对而言,行政复议程序比较简便、灵活。
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限于原告请求范围,即“不告不理”。而行政复议的审查范围不局限于申请人的申请,是“有错必纠”。因此,行政复议的审查范围要大于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中申请人应承担的义务,包括填写复议申请书、执行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协助调查取证和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复议决定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行政复议的具体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和决定等步骤。
行政复议决定的强制执行程序。当被申请人不履行生效的复议决定时,行政复议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应责令其履行。若申请人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机关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复议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在不同情况下,按照特定规则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如
劳动局处罚行政复议的相关法律流程。当劳动局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时,应在三十日内答复。行政复议机关需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依法处理或转送其他机关处理。同时,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会提出审查意见,经同意或讨论后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包括维持、履行职责、
横向关系经济纠纷就是相同地位的主体之间纠纷,比如市场主体之间地位都是平等的,那么他们之间纠纷都是横向关系纠纷;纵向关系经济纠纷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产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方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