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中的第三人是指除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外,与复议案件有利害关系,为维护自己利益而参与复议程序的一种特定当事人。第三人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在程序上有所不同,但在性质上具有共性。
行政复议中的第三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其复议请求不依附于申请人或被申请人,而是独立提出的请求。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竞争性许可案件和公平竞争权案件中。例如,在行政许可案件中,A、B、C三个自然人竞争一个执照。行政主体将许可证颁发给A,B不服提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颁证行为并颁发给自己。在这种复议案件中,A、C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A倾向于维持颁证行为,支持被申请人的复议请求;C则要求撤销颁证行为,并要求颁发给自己,与被申请人、A、B的主张冲突。尽管与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概念不同,但行政复议中的第三人的请求具有独立性。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其复议请求不具有独立性,而是依附于申请人或被申请人的复议请求。这种第三人在复议中处于辅助地位,其复议目的是请求复议机关维护申请人或被申请人的复议请求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2、作为行政主体的第三人与作为行政相对方的第三人
作为行政主体的第三人是指其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关,行政行为由两个以上行政主体共同作出,申请人只针对其中部分行政主体提出复议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应将所有行政主体列为被申请人。然而,如果申请人拒绝追加被告,诉讼中的做法是将应追加的被告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在复议中,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复议制度的救济性质还是监督性质出发,都应将其追加为复议程序当事人。为了尊重申请人对利益冲突方当事人的追究权利,可以将其定为第三人而不是被申请人,这种身份的区别并不影响复议制度的发挥作用。
作为行政相对方的第三人不具有行政主体身份,而是作为行政管理或服务的对象,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影响。这类第三人在实际中最为常见。
行政不作为类案件的案由确定方法及其适用范围。首先以“诉”作为案由的第一个构成要素,然后加入行政主体类别和不履行特定行政职责或义务作为后续构成要素。具体确定方法以公安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法定职责为例。案由适用范围和确定时间在立案审查阶段,并可根据审理情
税务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包括征税行为、税收保全措施、未及时解除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纳税人及其他当事人如认为这些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摘要的内容涵盖了税务行政复议的主要方面,但不包括规章。
针对该请求,一种观点认为,县政府不能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本案中的复议机关市政府是县政府的上级行政机关,因此,对于市政府作出的复议决定,县政府只有服从的义务,不仅没有提起 行政诉讼的权利,也不能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法律没有明确禁止行政主体作为第
行政复议中的第三人与申请人、被申请人同属于行政复议当事人范畴,是指除申请人、被申请人外,与复议案件有利害关系,为维护自己利益而参与复议程序,承有复议权利与义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