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并未将追偿权的享有与抗辩权的行使相挂钩。因此,保证人只要承担了保证责任,即应享有追偿权。若否定保证人在放弃抗辩权而承担保证责任情况下的追偿权,不仅缺乏法律依据,而且会大大限制甚至剥夺保证人的追偿权,对其不公平。
保证人放弃抗辩权是保证人对自己权利的自主决定,与债务人无关。司法者不应干预保证人的自由选择。
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取代债权人的地位行使债权人的原债权,实质上是债权人债权的法定转移。无论保证人是行使还是放弃抗辩权,其承担保证责任后均可代债权人之位行使原债权,即对债务人享有追偿权。
学界通常将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无过错列为保证人追偿权的行使条件之一。保证人放弃抗辩权而承担保证责任属于有过错的行为,因此保证人若有过错,则无追偿权。
保证人因放弃抗辩权而丧失追偿权是由于其自己的过错,而非对其不公平。
保证人放弃抗辩权后,若仍享有追偿权,则往往会损害债务人利益。
保证人的追偿权虽独立于抗辩权而存在,但它们之间的固有联系不容忽视。第一种意见将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作为保证人享有追偿权的唯一要件,完全割裂了保证人追偿权与抗辩权及其他权利的应有联系,是对该法条的片面理解。
保证人行使或放弃某些足以影响债务人实体利益的抗辩权,属于自由处分其权利的范畴,司法者不应干预。然而,在保证人放弃足以影响债务人实体利益的抗辩权而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况下,保证人若仍向债务人追偿,则构成权利滥用。因此,应当由司法者否定保证人在该种情况下的追偿权。
保证人的抗辩权包括专属于保证人的抗辩权和根据担保法规定享有的债务人的抗辩权。保证人在放弃专属于保证人的抗辩权或放弃债务人所享有并且债务人表示放弃的抗辩权的情况下,应当享有追偿权。
保证人的追偿权属于债权请求权,但是否归类于代位求偿权有待进一步讨论。此外,代位求偿权理论无助于解决保证人在放弃债务人所享有并且债务人未表示放弃的抗辩权而承担保证责任情况下的追偿权问题。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
保证人的保证期间以及疫情期间房贷延期的问题。保证人的保证期间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如未约定则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疫情期间,房贷延期时间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以申请延期,并支付可能的逾期利息。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在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