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债权转让的条件
1、必须有有效存在的债权,且债权转让不改变债权的内容。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转让的基本前提。
2、被让与的债权须具有可让与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9条规定,以下三类债权不得转让: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包括:
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发生的债权。如雇佣、委托、租赁等合同所生债权;
专为特定债权人利益而存在的债权。例如专向特定人讲授外语的合同债权;
不作为债权。例如,竞业禁止约定;
属于从权利的债权。例如保证债权不得单独让与。但从权利可与主权利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可以转让。例如已经产生的利息债权可以与本金债权相分离而单独让与。
2)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特别约定禁止相对方转让债权的内容,该约定同其他条款一样,作为合同的内容,当然具有法律效力,因而此种债权不具有可让与性。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何种债权禁止让与,所以,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是指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关于债权禁止让与的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61条规定,最高额低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
3、让与人与受让人须就债权的转让达成协议,并且不得违反法律的有关规定。
4、债权的让与须通知债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转让通知是债权转让的一个必备条件。因为没有通知,原合同对方当事人无法知道转让人对合同权利义务进行转让。转让通知应送达对方当事人。
二、债权转让对保证人的效力
《担保法》生效前的担保,债权人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负有通知保证人的义务。债权人通知保证人后,保证人应向债权受让人承担保证责任。
《担保法》生效后的担保,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债权同时转让,债权人无须通知保证人,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对受让人承担保证责任。
但保证人与债权人事先约定仅对特定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或者约定禁止债权转让的,主债权转让后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财产重复抵押担保的合法性,指出只要抵押物的价值不超过所担保债权的范围,财产重复抵押担保是有效的。同时阐述了可设立抵押担保的财产范围,包括房屋、机器、交通运输工具等。在抵押关系成立后,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优先受偿。抵押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相
抵押担保在借款合同中的应用,包括共同抵押和重复抵押的效力认定以及第三人提供抵押担保的效力认定。共同抵押指多个财产共同担保同一贷款,重复抵押需确保所担保债权累计不超过抵押物价值。第三人提供抵押担保时,债权人应在诉讼时效内行使权利,否则法院不予保护。
主合同失效时担保合同的效力问题,以及担保法中关于保证期间的规定。担保合同作为主合同的从合同,当主合同无效时,担保合同也将失效。保证期间是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一般不影响诉讼时效,若债权人在保证期间未主张权利,保证人将免责。当事可约定保证期间,未约定的按
因受欺诈而订立的保证合同的效力问题。文章指出,当第三人欺诈影响保证合同的效力时,应根据债权人是否有过错来确定。同时详细分析了在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对行为人进行欺诈的情况下,应区分合同当事人的知情状况来判断合同的效力。最后,文章强调了担保法中关于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