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合同受合同法的规范和制约,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合同方式约定。政府采购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1. 采购人可以委托采购代理机构代表其与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采购代理机构以采购人名义签订合同时,应提交采购人的授权委托书作为合同附件。
2. 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采购文件确定的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3. 中标、成交通知书具有法律效力。一旦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采购人若改变中标、成交结果,或者中标、成交供应商放弃中标、成交项目,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4. 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合同应在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 经采购人同意,中标、成交供应商可以采取分包方式履行合同。分包供应商就分包项目承担责任,中标、成交供应商就采购项目和分包项目向采购人负责。
6. 在政府采购合同履行中,采购人如需追加与合同标的相同的货物、工程或服务,可以与供应商协商签订补充合同,但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百分之十。
7. 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终止合同。
8. 若政府采购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双方当事人应变更、中止或终止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承担赔偿责任,若双方都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政府采购合同备案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该制度旨在规范政府采购合同的备案工作,明确了备案原则、审核程序以及合同登记和归档的流程。同时,也规定了不得受理的合同情形以及合同变更的相关要求。该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有
政府采购中的行政复议制度。该制度允许供应商在采购行为侵犯其权益时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查。行政复议机关会审查采购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并遵循一系列程序规定以确保公正和透明,如听取陈述、参与过程、公开审议等。
政府采购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与其本义的背离问题。文章指出当前政府采购定义将采购人定位为各级政府,这违背了政府采购确保政府资金所有权的初衷。采购单位利用采购人定位和相关法律规定作为抗拒政府采购的法律依据,导致采购人的定义与招投标法不一致,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公开招标方式、邀请招标方式、竞争性谈判方式、单一来源方式和询价方式的定义、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公开招标适用于货物服务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情况;邀请招标适用于具有特殊性只能从有限范围供应商采购的情况;竞争性谈判适用于特定情形;单一来源方式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