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农户之间发生宅基地权属争议时,双方应尊重历史,相互谦让,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2.双方协商成功后,最好签订协议。但协议达成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村民的合法权益。
1.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任何一方或双方可向当地乡(镇)政府或土地管理所等受理机关提出处理申请。
2.申请处理时,应以书面形式写明以下内容:申请人、对方当事人的名称、地址;申请处理的事项、具体要求和理由;附上争议地块示意图;提供有关证据及其来源;提供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或地址。
3.受理机关应在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申请。决定受理的,应在10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给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在接到申请书副本后的30日内提交答辩文书和相关证据。逾期不提交答辩文书的,不影响处理决定的作出。
4.受理机关决定不受理的,应在决定后10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1.如果乡镇不受理,当事人双方可直接向县政府或国土局申请处理。
2.如果符合受理条件,受理机关可先行调解宅基地权属争议。如果调解无效,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