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案件是可以在被告所在地之外的法院进行管辖的。根据《关于行政案件异地管辖问题的规定》,被告所在地之外的法院可以管辖该案件,同时上级法院也可以通过指定的方式将行政案件交由被告所在地之外的法院进行管辖。
根据《规定》,当事人可以直接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当事人向本地法院起诉,本地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应该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或者在受理后将案件移送至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此外,《规定》还对三类案件做出了特别的规定,即上级法院可以通过指定管辖的方式确定异地管辖法院。
这三类案件包括:
此外,《规定》还要求被告所在地法院应当配合、协助异地法院审理案件,确保案件能够依法公正及时审理。为了方便执行,《规定》还制定了全省中级人民法院异地管辖分工方案,并要求各中级人民法院制订本辖区基层法院的异地管辖分工方案。
将行政诉讼案件移送给异地其他法院审理,可以增加当事人对法院的信任,减轻他们的思想顾虑。在诉讼过程中,无论是举证还是质证,当事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这有助于查清案件事实,促进裁判的公正,增强案件审理的透明度,提高法院裁判的权威性。此外,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接受度也会提高,裁判结果能够更快地得到执行,从而减少诉讼纠纷和上访情况的发生。
异地管辖能够确保案件被告不是本地政府或本地集团诉讼,不会在本地产生较大影响,从而使法院的案件审判环境更加宽松,减少干扰,审判人员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地审理案件。此外,异地管辖还能够促使行政机关积极参与诉讼,以保持不败诉的形象。
作为审理案件的异地法院,不受所诉行政机关的制约,没有利益上的牵扯,审判人员也没有思想包袱。因此,异地法院能够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为出发点,依法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更好地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要求。证人需出示身份证件,法院会审查其作证能力。为保证证言可信度,证人不得旁听案件审理,询问时也不允许其他证人在场,但可以组织证人对质。在特殊情况下,证人可以不出庭,提交书面证言。
法律服务收费标准,包括代理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刑事诉讼案件的收费标准,以及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和办理二审、发回重审案件的收费标准。涉及财产关系的案件根据诉讼标的额实行差额定率累进制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