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异地管辖的规定有哪些
行政案件异地管辖,是指《关于行政案件异地管辖问题的规定》所确定的案件由被告所在地之外的法院管辖,以及上级法院通过指定方式将行政案件交由被告所在地之外的法院管辖。
关于实现异地管辖的程序,《规定》指出,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当事人向本地法院起诉的,本地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或者在受理后移送至有管辖权的法院。同时,《规定》对三类案件,上级法院可以通过指定管辖的方式确定异地管辖法院。这三类案件是:对于下级法院管辖的案件,当事人直接向上级法院起诉的,上级法院可以在受理后将案件指定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或者其他法院管辖;下级法院认为自己不宜审理,需要由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可以报请上级法院指定其他法院管辖;当事人认为被告所在地法院难以公正审理的,可以向受案法院申请其他法院管辖,受案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日内报请上级法院决定。同时,《规定》要求,被告所在地法院应当认真配合、协助异地法院审理案件,确保案件依法公正及时审理。为便于执行,高院还制订了全省中级人民法院异地管辖分工方案,并要求各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制订本辖区基层法院的异地管辖分工方案。
级别管辖是要划分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有利于增强案件审理透明度,增强法院裁判的权威性。
将此类案件移送给异地其他人民法院审理,增加了当事人对法院的信赖程度,减轻了他们的思想顾虑,在诉讼过程中,无论是举证还是质证,都会放心大胆地进行,这不仅有助于查清案件事实,还能够促进裁判公正,增强案件审理透明度,增强法院裁判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当事人服判息诉率会相应提高,裁判结果会尽快履行,缠诉、上访情况会大量减少。
(2)能够确保法院及时、公正地审理案件。
案件被告不是本地政府、不是本地集团诉讼、不会在本地产生较大影响,法院的案件审判环境宽松,干扰减少,审判人员从而会更公平公正地审理案件。同时异地管辖也能促进行政机关为了保持不败诉积极参与诉讼。
(3)有利于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作为审理案件的异地法院,不受所诉行政机关的制约,没有利益上的牵扯,审判人员也没有思想包袱,能够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为出发点,依法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更好的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A县某种业经营部经销的杂交水稻种子名称与审定名称不符,被A县工商局认定为假种子并进行处罚的案件。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属于一事再罚。作者认为该案属于一事再罚,因为农大公司在不同地区的销售行为涉及使用未经审定的品种名称,已经受到B县工商局的行政处罚。尽管A县
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及其特殊性。行政诉讼地域管辖不同于民事诉讼的“原告就被告”原则,需考虑原告参与诉讼和法院调取证据的特殊性。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
(一)当事人向本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和行政诉讼的,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案件受理费。当事人依法复制本案庭审材料和法律文书的,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所需的费用。(五)财产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当事人自行收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异地调查取证和异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