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诉讼中的特殊地域管辖规定旨在确保行政诉讼的效率和公正。特殊地域管辖是指根据法院辖区与诉讼标的或法律事实的隶属关系确定管辖权的一种管辖方式。
特殊地域管辖的设定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两便原则”。这一原则旨在便利当事人迅速、经济地进行诉讼,并帮助法院更好地审理案件和合理配置资源。
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特殊地域管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合同纠纷的诉讼应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保险合同纠纷的诉讼应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运输中的货物,则可以由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票据纠纷的诉讼应由票据支付地或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的诉讼应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的诉讼应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的诉讼应由事故发生地、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船舶碰撞或其他海事损害事故索赔的诉讼应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海难救助费用的诉讼应由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共同海损的诉讼应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以上是行政诉讼中特殊地域管辖的种类,根据具体案件的性质和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合适的法院提起诉讼。
治安案件的跨地域抓捕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异地抓捕。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但如果居住地公安机关更适宜管辖,也可以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涉及特定案件的除外。公安机关在抓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确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性。由于部分地区司法环境欠佳和行政案件分布不均等问题,最高法提出在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开展试点工作。此举旨在通过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改革,改善司法环境,统一司法标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并保障人民群众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