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四公司参加了S省采购中心举办的政府采购活动,其中A公司中标。B公司对A公司提供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不符合招标要求提出质疑,并向S省采购中心提出异议。S省采购中心对此作出答复后,B公司又向S省财政厅投诉。随后,S省财政厅做出了驳回B公司异议的行政处理决定。B公司对此决定不服,向S省财政厅住所地所在的J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J区人民法院准备开庭审理的前一天,B公司以需到外地取证为由申请法院延期审理,但法院未予准许。次日开庭前,B公司向J区人民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
对于B公司是否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J区人民法院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B公司向J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诉法》)关于管辖的相关规定,一旦起诉,B公司就无权提出管辖权异议。如果案件不属于J区人民法院管辖,只能由J区人民法院依职权审查后移送或报请其上级法院指定管辖。此外,赋予原告提出管辖权可能导致原告滥用权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行诉法解释》)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管辖权异议。因此,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均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这一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写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释义对该条的解释相符:“提出管辖异议的人必须是本案的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参加诉讼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出,期限内未提出的,应当视为当事人对管辖权无异议”。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