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与民事诉讼的“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原则有所不同。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旨在方便原告参与诉讼,并为人民法院调取必要证据提供便利,这是行政诉讼立法的初衷。
《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该条规定了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即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而不是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因此,将一般地域管辖概括为“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是错误的。
2009年司法部三大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91页右版中间“2.一般地域管辖采取了“原告就被告”的原则“这一表述也是错误的。
对于《行政诉讼法》第17条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未经复议的案件;
二是经复议维持的案件,这两种情况只能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是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此时既可以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法条中虽未明确表明“可以”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后面的“也可以”,对应的是“可以”!
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与民事诉讼的“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原则不同。许多司法考试用书、行政法辅导教师的讲义及讲授中的上述表述都是错误的。
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在于有可能经过行政复议,这就出现了“最初”——第一次作出行政行为的下级机关的概念,它是与第二次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复议决定的复议机关相对应而存在的。
第一次——“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那个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永远有管辖权,无论是未经复议还是经过复议;抑无论是经过复议后复议机关是改变还是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这就是行政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
将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理解为“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是错误的。当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时,复议机关是被告。如果按照“原告就被告”或“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原则,原告只能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起诉。然而,原告仍可以向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起诉,该法院仍具有管辖权。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不予受理裁定书的适用情形和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如案件属于行政诉讼范围、有书面仲裁协议、应由其他机关处理、不属于本院管辖、对已生效判决等起诉等。同时,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不符合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的意义与功能,包括合理分配审判资源、确保行政案件的公平审理等。同时,阐述了行政诉讼异地交叉管辖的重要性,其能保障人民法院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维护当事人平等参与诉讼的原则和利益。异地交叉管辖还有利于人民法院公正审判行政案件,保障法官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