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职权分工,是一项关于划分人民法院之间职权范围的制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行政诉讼的管辖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行政诉讼的管辖可以根据是否由法律直接规定为标准,分为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
法定管辖是指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案件由哪一个法院行使管辖权。在法定管辖中,根据法院对行政案件的纵横管辖关系不同,又可以分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裁定管辖是指由法院作出裁定或决定,以确定具体案件的管辖权。根据管辖的决定方式不同,裁定管辖又可以分为指定管辖、移送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
行政诉讼关于管辖的确定,应当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 便利诉讼原则:为了方便审判和执行,行政诉讼的管辖应当尽可能简便。
2. 便于公正审理原则:行政诉讼的管辖应当有利于公正审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行政诉讼的管辖应当既遵循一定的原则,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案件的特点和需要。
行政诉讼管辖异议,又称行政诉讼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人民法院对该行政案件无管辖权,而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该法院管辖的意见或主张。
《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99年5月颁布)均未对管辖异议制度作出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适用《民事诉讼法》第38条有关管辖异议的规定来处理管辖异议问题。
直至200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解释》中才对管辖异议作出了补充规定,确立了行政诉讼管辖异议的规则。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如下: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大多数行政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专业技术性强和影响大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则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管辖的基本原则和级别管辖以及地域管辖。基本原则包括便于当事人参与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判决等。级别管辖是按照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不同层级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地域管辖是同级法院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包括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
裁定管辖是指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或决定来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管辖权的转移三种。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对异议进行审查,若认为异议不成立,可裁定驳回;若认为异议成立,则应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根据规定,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判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