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起的诉讼。国家行为是指由有权代表整个国家的特定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实施的国家统治行为。这些行为与纯粹的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同,其权力具有国家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针对广泛、不特定对象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抽象行政行为不能被提起诉讼。这是因为确认抽象行政行为是否正确合法并予以撤销、改变的权力,只能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同时,抽象行政行为针对的是较大范围的广泛对象。
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属于内部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内部人事管理决定。由此引起的行政纠纷应由行政机关自行处理解决,人民法院不予干预。
对于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不再受理。这意味着对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已通过法律授予行政机关最终裁决权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无权进行审理。目前我国已有四部法律授予行政机关对行政案件最终裁决权。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