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为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的行为,以及宣布紧急状态、实施戒严和总动员等行为。国家行为又称政治行为,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追究有关领导人的政治责任。
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范围大、不确定,其合法性问题不适合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方式主要是同级人大和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内部行为,又称内部人事管理行为,主要指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以及培训、考核、离退休、工资、休假等方面的决定。最常见的是行政处分。内部行为往往涉及高度经验性的判断,法院没有这方面的条件。
法定行政终裁行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由特定机关作出的行政终裁决定。行政复议中,法定行政终裁行为包括国务院对省部级机关的行政复议决定所作的行政复议决定,以及省级政府对自然资源权属争议的行政复议决定。此外,出入境管理法还规定了中国公民和外国人不服出入境管理机关作出的拘留、罚款或拘留决定的行政复议决定。
刑事司法行为是指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在具备侦查职能的机关内部,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刑事强制措施,以及对公民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该类行为必须在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范围之内。
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劝导发生民事争议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的一种行政活动。行政调解没有强制性,不属于行政行为。
行政仲裁是指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定,由特定机关进行的仲裁。目前主要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对劳动争议的仲裁。当事人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行政指导是一种无强制力的行政行为。公民对行政指导可以遵从,也可以不响应,不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如果行政机关在行政指导时,通过利益引诱、反复说服教育甚至威胁等方式强迫相对人服从的,实际上是行政命令,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重复处理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相对人的申诉,对原有的生效行政行为作出的没有任何改变的二次决定。申诉通常是向原行政机关提出。
对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前实施的各种准备行为,如行政检查和行政调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判断标准是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
行政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区别。行政监督涵盖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活动,而行政法制监督则是指特定机关、司法机关及公民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实施的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基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制度实施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行政行
行政处罚中的听证适用范围及听证程序的相关规定。在特定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听证程序包括核实参会人员、宣布纪律和权利义务、确认主持人身份、宣布听证事项和案由、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质证和辩论、其他参与人陈述、最后陈述等步骤。听证会的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及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内容。行政诉讼是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此外,还介绍了合议庭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行政案件中的重要性。合议庭是法院审判案
行政法律规范的多种解释方法。包括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以及其他如历史解释和合宪性解释。其中文义解释依据法律用语的文字意义进行,可能涉及例示性规定的分歧。目的解释解决价值冲突,可能会法条的文义限缩或扩张。体系解释根据法律条文在体系中的地位及相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