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告的证据提供责任: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的10日内,无正当理由不提供或不能提供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规范性文件的,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否则,《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将无法执行。
(2)被告的到庭责任:被告应应对诉讼提交的部分证据材料,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既不能代替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举证,也不能代替被告去调取证据。对于被告所提交的证据,因被告拒不到庭,无法在法庭上按法律规定程序进行举证、质证,只能认定其未履行举证责任,从而判决其败诉。
(3)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责任: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一审程序中隐瞒不利的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根据情节轻重,可能会受到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15日以下的拘留等处理。
1、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被告不仅要就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进行举证,还要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进行举证。事实依据包括实体上的事实和程序上的事实。例如,如果相关法律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应举行听证,被告应就是否依法举行听证进行举证。法律依据主要指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2、对原告起诉期限争议的,被告应承担举证责任。
3、对原告主张应从轻、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事实,被告应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在审查行政处罚的合理性时,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分配举证责任,一般认为自由裁量行为不受审查,应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然而,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行政情报公开制度,相对人无法获得行政机关掌握的案卷材料,因此原告无法举证。相反,行政机关可以通过例举先例,证明其行政行为符合先例,是合法、合理的行为,因此,被告应承担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需要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但原告在某些事项上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的范围和承担方式有所不同,当发生举证责任竞合时,被告应承担说服责任,而原告应承担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在刑事诉讼中,侦查初期申请司法鉴定主要是侦查机关、侦查人员、被害人及其家属;在侦查中后期和起诉、审判阶段,需要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主要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申请。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均有举证权或负有举证责任,提请司法鉴定的主体是双方当事